24小时图书馆让阅读生活始终在线

24小时图书馆让阅读生活始终在线

据4月22日《光明日报》报道,晚上8时许,夜幕降临,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离馆音乐响起,然而,一层潞云筑区域仍灯火通明,不时有读者前来借阅图书。

阅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力量。为更好满足读者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图书馆探索延时开放、夜读活动等诸多创新举措,从北京城市图书馆的24小时阅读空间,到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的夜读场所,再到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夜活动……各地纷纷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让读者可以全天候与书籍相伴,尽享阅读乐趣,遨游知识海洋。

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推出24小时自助服务20周年。如今文化场馆“不打烊”,图书馆化身“夜书房”,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下,一群“夜猫子”不再涌向酒吧或歌厅,而是悄然钻进图书馆,与书为伴,这可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如今城市夜生活的真实写照。图书馆也摘掉“朝九晚五”的刻板标签,化身城市的“文化深夜食堂”,用书香点亮都市人的精神星空。

时间自由,让阅读不再“朝九晚五”。曾几何时,图书馆闭馆音乐堪称当代“劝退神器”,多少捧着书匆匆赶来的读者被挡在门外。如今北京城市图书馆的24小时空间里,凌晨两点的书页翻动声与咖啡机嗡鸣交织成夜曲。当上班族下班之后能借到心仪书籍,当备考学子不必把便利店当作“自习室”,图书馆才算真正读懂了现代社会的生物钟。

空间升级,让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武汉青山区图书馆的绿植环绕着挑灯夜读的母女,北京高校学子把论文战场从宿舍搬进图书馆——这些场景揭示着当代人的隐秘需求:我们需要一个既非职场也非家庭的“第三空间”。在这里,陌生人因共同的热爱形成默契的气场,翻书声取代手机提示音,知识流动消解着都市孤独。正如网友所言,这种“安静的陪伴”恰恰治愈着高楼大厦里的疏离感,让图书馆成了都市人的精神避风港。

功能拓展,让图书馆也能玩出新花样。成都的“图书馆之夜”让市民发现,原来典籍与市集可以碰撞火花,古籍修复体验能让手机族放下短视频。当580万人次在夜幕中走进图书馆,证明文化供给的升级比网红奶茶更“上头”。这些创新如同给传统图书馆装上“涡轮增压”,让借阅服务变身知识社交平台。海淀区的“小蓝书吧”更是神来之笔,把借书柜变成街角的“文化便利店”,让阅读真正嵌入生活肌理。

当然,24小时运营既非一日之举,也不是浪漫童话。人员成本、安全隐患如同悬在管理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京图书馆的无感借阅系统、大数据监控屏,恰似给传统服务穿上科技铠甲。这提醒我们,文化惠民既要情怀也要智慧。

阅读之光,照亮未来。读书的乐趣与意义也无需多说。24小时图书馆的夜间灯光恰似文明的火种。它照见的不只是书页上的铅字,更是一个城市对待精神生活的诚意。当成都大妈在图书馆市集淘到绝版书,当北漂青年在深夜书架间找到归属感,这些温暖瞬间正在定义“文化获得感”。或许某一天,“今晚你去图书馆吗”会成为新时代的问候语——毕竟,刷书可比刷手机酷多了,也健康多了。(宣讲家网 刘纯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