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

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多地多部门纷纷实施“头雁”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加强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但与我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基数相比,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难题,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完善政策机制,吸引人才返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及多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在外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就业。总体来看,相关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返乡人才在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充分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对于吸引乡村人才的“马太效应”也不容小觑。相较于某些发达地区依靠成熟产业链、市场化机制及政策可持续性强对于返乡人才的吸引力,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吸引人才返乡从“短期吸引”转向“长期生态建设”,还需加大力气,进一步完善全周期服务链,为返乡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推进精准帮扶,输入“新鲜血液”。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为乡村发展持续输送优质人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让“新鲜血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贵州省在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过程中,将专家服务纳入省级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实行“专家服务档案”制度,记录帮扶内容、成效及农民反馈,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农业产业需求调整专家匹配方向,避免资源错配。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可持续服务模式实现长效机制。

聚焦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实践强化”的培养闭环,扩大涉农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覆盖范围,培育现代农业急需的数字农业、智慧农机、农产品电商等新兴领域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电商直播、乡村旅游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定向扶持孵化项目,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专业机构托管孵化基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真正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应考虑通过构建“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培养体系,让人才培育真正扎根乡土、服务产业。此外,还应加强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挖掘培养乡村手艺人,传承发展传统技艺。

(作者:李军凯、代辛,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