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规律,并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空间。
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与要求
人文经济学首先突出一个“人”字。这个“人”,超越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兼具理性与感性,强调道德与精神的力量;超越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内在动力。人文经济学中的“文”,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并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文经济学包括“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两个面向。“化”字体现互动与转化,突出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赋能。“文化经济化”是文化转化为经济形态,形成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构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经济文化化”是文化价值在各经济领域的转化应用。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素融入各经济领域,形成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以及“文化+农业”“文化+制造业”“文旅+百业”等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另一方面,文化作为影响因子作用于各经济领域,影响其发展理念、运行规则与生产效率。
人文经济学凸显人文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引领与原则规范。以人文精神贯穿经济活动,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文价值赋能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向善,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追求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民生目标。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增加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创造新的产品服务与消费场景,派生新的产业门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础供给之外,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赓续中华文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传承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在新时代赋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就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同时赓续中华文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外传播目标。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通过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使命任务。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识别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文化产品要求高度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创意进行生产。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的劳动,而是人的创意迸发。创意是以经验积累、思维沉淀为基础,在关键时刻以灵感闪现为形式的从零到一的创新创造,是对过去的突破与对未来的想象。创意沉淀形成的创意资本与IP价值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形成情感链接,需要依靠创作表演服务者的心力投入。心力依托于又不同于体力与智力,由感觉、情绪、信念、激情等构成。心力投入是人对精神力量与情感力量的充分调动,没有心力投入,很难有创意迸发。同时,文化产品服务的体验效果也依靠消费者的心力投入,消费者不调动情感参与交互,也难以获得共鸣。
此外,文化产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美与审美赋予文化产品服务不同于其他产品服务的独特价值。文化消费满足并引领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者的审美追求也拉动创作表演服务者对美的创作,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产品。
把握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
文化产业通过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提升人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精神动能,从而提升人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与创造热情。另一方面,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生活情趣,从而提升人对文化产品和其他生活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位。人的全面发展,则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创造与更高的生活消费,促进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符号与文化体验创造新的供给与需求。文化符号满足人们的意义需求,精神体验满足人们审美、娱乐、休闲、情感等需求。文化产业不仅提供文化产品服务,而且为其他产业的产品服务赋予文化元素,丰富其原有的功能与效用,如汉服给人们提供的不仅是实用功能,更是符号意义与精神体验。文化产业通过赋予符号意义与精神体验,创造了新的价值与新的产品,形成新的供给,并通过新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
(作者:彭健,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