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节?

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节?

640

20250423_104505_020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海报

图源:北京新闻

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故事,而电影节恰似一扇窗,让世界看见北京的春意与深情。

从2011年首届北影节在略显青涩中启程,到如今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踊跃报名“天坛奖”,十四载春秋流转,北京在光影世界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电影故事。

银幕内外,皆是人间烟火

放映厅的灯光渐暗,银幕亮起的刹那,总有些故事悄然生根。

荣获2022年北影节最佳影片的《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展映时,有个姑娘看完转身对同伴说:“我刚刚摸到了爱情的形状。”散场时,工作人员发现一张字条,上面潦草写着:“原来不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反而离冰山更近。”

20250423_104505_021

“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 

图源:北京国际电影节

在修复老电影时,时光也被重新镀上了光泽。《乌鸦与麻雀》4K版上映时,穿中山装的老人与戴耳机的少年在影院中并肩而坐。片头音乐响起时,一位白发观众摩挲着票根说:“几十年前,我父亲带我看过这片子。”银幕忽明忽暗的光里,几代人共享着同一场春雨。

银幕之外,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节?顾晓刚导演曾说,“借由北影节,我们才可以再次团聚、相见、为前路打气。”从胡同口的露天银幕到IMAX巨幕,北影节见证的何止是电影的成长,更是这座城市对人间烟火的永恒眷恋。

共情之力,让中国故事破土而生

若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北影节便是梦的放大器。

在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纪念手绘海报展完整呈现了导演饺子为该片创作的150幅作品——从首张破亿海报到最终收官之作,每幅作品都记录着国漫崛起的匠心轨迹。少年吒儿脚踏风火轮,眉间是不认命的倔强,一位父亲指着海报对儿子说:“你看,咱中国人的神话里,连叛逆都带着底气。”当传统符号被赋予现代灵魂,共情便化作破土的惊雷。

20250423_104505_022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 

图源:北京日报

共情的张力,亦能穿透科幻的冰冷。第十三届北影节上,《流浪地球2》以冰冷的地表与浩渺的太空为幕布,将牺牲、信念与人性编织成一首重工业浪漫史诗。有观众在映后写道:“刘培强踩雪的瞬间,让我想起某个冬夜,自己攥着钥匙走在空荡的街道,身后是万家灯火。”原来科幻的终极命题,不过是凡人最朴素的牵挂:家在哪,路向何方?

而当镜头转向现实,《走走停停》中的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反复横跳,让人看到了在“躺”与“卷”之间认真生活的普通人。原来,北上广深最缺的不是成功学,而是对平凡人生的温柔注视。

从神话到科幻,从银幕到街头,北影节用共情为镜,照见中国故事最真实的肌理:它不在云端,而在每一个被光影触动的凡人心中扎根、生长。

文化为桥,让城市心跳可闻

北京电影节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来了多少国际明星,而在于它让多少普通人感受到了幸福。

暮色初降时,外卖骑手小李小陈攥着惠民补贴兑换的影票,走进了影院的IMAX厅。银幕亮起的瞬间,他习惯性去掏手机,却被邻座戴老花镜的大娘轻拍手背:“急啥?这银幕上的光景,可比你订单里的地址精彩多喽。”原来最熟悉的街角,被光影重新装帧后,竟藏着从未察觉的诗行。

2019年,“光明影院”成为北影节固定放映单元。这里的无障碍观影,不只是坡道和字幕,而是让残障影迷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小温暖。前年有一场《听见天堂》的盲人专场,我仍记得一位视障观众说:“虽然我看不见画面,但声音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这句话,比任何影评都动人。

20250423_104505_023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明影院”放映现场

图源:北京国际电影节

如今,北影节与“大戏看北京”等文化名片双翼齐飞,让文化惠民不再是一句口号。从胡同大爷手持老年卡排队买电影票,到国贸白领下班后奔赴“午夜场”,电影成为连接城市角落的纽带。2024年,北京321家影院、2313块银幕创下20.93亿元票房,全国票房前十影院中独占三席——数字背后,是千万普通人与光影的双向奔赴。

玉兰年复一年盛开,电影节也年复一年埋下新的故事。有人说,电影是千万人共享的疑问,而答案或许藏在故宫墙角的玉兰香里,藏在亮马河畔的票根上,更藏在每个人谈起电影时发亮的眼眸中。

当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贴满地铁站台时,连胡同口的大爷都慢悠悠问了句:“今年放《小城之春》不?”——这座城市的春天,总与电影有关。

来北京吧,这里的春天有光影、有诗、有无尽的人间值得。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