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盲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能使敌方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系统失效,让其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情报信息,进而丧失战场主动权,无法有效组织防御和进攻;又能通过致盲敌方的光学设备和传感器,降低其武器装备的效能,为己方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作战成果。
基本内涵及其演变
信息化战争依靠信息流驱动物质流和能量流,需掌控战争中的信息优势,以达成先敌发现、先敌决策、先敌行动和精确打击,把信息优势转化为战争胜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把信息化加速发展作为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便通过战场网信体系支撑实现高效信息支援。此外,基于战争对抗理念,除了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己方更准更快外,通过破坏手段降低对方信息系统的信息支援效能,让对方变偏变慢也是一条可行途径。于是,专门通过制造战争迷雾,让对手看不清、瞄不准、判不明的致盲作战登上历史舞台。
致盲作战顾名思义,就是让对手战时“看不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让作战对手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失能、失效、失控,从而失去对抗先机。致盲作战谋求在战争中制造有利于己方的单向透明感知态势,帮助己方牢牢掌控战争主动权,陷对手于处处被动,直至以小代价获取大胜利。如使用激光照射对方武器或平台上的光电瞄准系统,使其受能饱和而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从而无法及时瞄准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取消了空中反击行动,原因就是在北约空地一体致盲下,南联盟飞机起飞后既不能依靠机载雷达发现超视距目标,也无法获得战场侦察预警体系的目标指引,只能被动挨打而失去反击意义。
随着信息作战概念的逐步完善,军事领域开始认识到致盲局部设备远不及致盲隐藏在信息系统后的军事决策者带来的作战效益高。于是,致盲的对象就从原来单一的侦察设备逐步发展到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整个信息流程的各个关键环节主体。因此,现在的致盲作战是指通过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手段,干扰、破坏或摧毁对方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能力,使其无法有效感知战场态势和实施指挥控制,从而使己方获得战场信息优势。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战术、技术手段剥夺对方的“眼睛”和“耳朵”,使其在信息域中处于被动地位。
行动类型与作战装备
致盲作战行动根据致盲机理的不同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物理致盲,即通过实体打击的方式摧毁对方的传感器、雷达、通信设备等硬件设施,使其因关键设备受损而无法实现信息流转。如在战场上探测到对方雷达工作后,从空中作战平台发射反辐射导弹,通过定位、跟踪雷达辐射源位置,摧毁雷达天线,使对方雷达无法发射和接收信号,失去发现目标的能力。
二是电子致盲,即通过电子干扰、压制或欺骗手段,使对方的通信、雷达、光电探测等电子设备失效而无法正常工作,达成阻滞或延迟对方信息获取和传递的目的。如使用电子战飞机向对方雷达释放多个假目标信号,制造异常空情,使对方无法从雷达屏幕上区分并定位真目标,从而达到掩护己方行动的目的。
三是网络致盲,即通过网络攻击破坏或控制对方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指挥控制系统或数据链,降低对方网络系统的运行效能,使对手即便收到了有用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如外军的“舒特”系统,通过网电一体攻击向对方雷达、通信等设备植入病毒,瘫痪或接管对方网络,使其无法及时感知己方的战场行动,为其空中渗透边界进入对手后方突袭纵深目标创造条件。
四是认知致盲,即通过欺骗、恐吓、威慑等心理战手段攻击对手心理认知,影响对方的决策和判断。如通过多类型媒体宣传和控制对方情报源,并推送欺骗信息,使对方决策系统或人员难以获得战场真实情况,影响其决策甚至扰乱其心智,以获得相对心理优势。
实施致盲作战,必须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基础。传统火力打击武器可以通过物理打击的方式摧毁对方信息系统关键设备,为致盲作战助力。此外,除了直接致盲的方法,在作战中也可在指挥员的灵活布局下通过战术手段实现间接致盲,如通过布置假目标、释放诱饵、组织佯动等方法欺骗对方的侦察系统和人员,使其真假难辨,从而扰乱对方的决策判断。在战争实践中,实施致盲行动的主要装备有电子干扰、反辐射武器、定向能武器和网络攻击武器等类型。
电子干扰装备如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EC-130H和EA-37B通信干扰飞机、地基和天基卫星干扰系统等,这些典型装备能够对对方海上、陆上、空中甚至太空部署的多类型探测雷达、无线通信设备实施干扰、压制和欺骗,降低其工作效率。反辐射武器,如AGM-88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主要以自主寻的方式摧毁对方地面部署的预警、搜索、跟踪、火控雷达。定向能武器,如使用高能激光束照射光学成像模组使其产生热效应被毁的高能激光武器、通过发射高功率微波束干扰或烧毁目标的高功率微波武器、通过产生高强度电磁脉冲摧毁对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武器等。网络攻击武器,如各类型病毒、植入式逻辑炸弹以及远程控制木马等,用于破坏网络节点、降低网络运行效能甚至达成远程网络控制。
实战运用与发展方向
从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看,致盲作战通常是揭幕战,是首战必用、贯穿全程的,是为在战争发起之初夺取并在作战过程中保持战场制信息权服务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开战之初即展开“白雪行动”,通过使用EA-6B和EF-111A电子战飞机干扰伊拉克的防空雷达、使用EC-130H通信干扰飞机压制伊拉克地面超短波和短波无线通信、使用F-117A隐身飞机深入敌后投放激光制导炸弹摧毁敌防空系统关键节点,使伊拉克逐步失去防空能力,无法反击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
有矛必有盾,从敌我对抗的角度来看,有致盲行动,就必然有反致盲措施,战场上的致盲与反致盲对抗一直存在。当对抗双方信息化水平相近没有隔代差,战争中的一方基于信息系统的反侦察、抗干扰、破隐身、拒摧毁的战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够透过对方释放的战争迷雾“看到”目标,破解其致盲企图。
因此,必须加速发展战场网信体系,努力拉开与对手的相对技术差距,并通过作战系统的融合运用实现多致盲手段联合、多域空间行动互补,以提高致盲行动的成功率。此外,还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致盲武器及其指控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以抓住电磁域、网络域、认知域内人力难以察觉、稍纵即逝的致盲战机,并科学选择最优方式致盲对方。实现智能化认知致盲,才能抢得未来战争的制胜先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