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这是嘉宾启动“文津二十年 好书中国行”阅读推广活动。 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春日芳菲好,读书正当时。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
阅读,是心灵的滋养,是智慧的源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图书宣传活动。现如今,虽然阅读的形式不断更新,但耕读传家、以文兴邦的文化风气依然在每一个家庭传承、在每一座城市延续。阅读,依然是提升自我,观察世界的最好途径。我们要持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不断增强人们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个人习惯、社会共识,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近年来,“书香城市”“全民阅读节”等活动蓬勃开展,地铁里捧书阅读的身影、乡村书屋中求知的眼神、线上共读社群里热烈的讨论,都在传递着阅读的魅力。当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阅读,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将随之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当前,社会各方协同配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阅读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人人参与、共建书香社会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让阅读更深度融入生活,需要个人主动培养阅读习惯,将阅读作为每日必修课;需要家庭营造书香氛围,让阅读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需要学校适当增设阅读课,在班级设置“阅读角”,通过主题班会、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需要社会完善阅读设施,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共建共享,才能让阅读从一个节日的主题转变为全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书香氛围越来越浓厚。
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要从个人做起。在古代,竹简帛书上的文字承载着先哲的智慧,让后人得以跨越时空对话;如今,纸质书籍与数字内容共同构建起庞大的知识宝库。读书不是责任和义务,而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无论是经典名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是前沿著作里展现的创新思维,阅读都如同每一个人打开新世界的钥匙。通过阅读,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突破个人经验的局限,触摸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从内心爱上阅读,把阅读融入生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需要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在碎片化积累和全面学习中,通过精读文章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脉络,通过批注将个人感悟与书中观点相互印证,通过总结将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智慧。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崛起,阅读场所也从报刊亭、图书馆、书案前,拓展到各类移动阅读应用之中,新媒体文章、音频听书、网络文学这些新的线上阅读形式正成为阅读的主流渠道。《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在湖南长沙,当地地铁自助图书馆备受青睐;在广东深圳,当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持续“圈粉”……近年来,各地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社区、商业街区、景区、轨道交通等,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亲近图书。实践充分证明,拥抱数字化,加强数字阅读平台建设,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阅读选择,推动阅读成为充实、有效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品味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收获知识、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在信息洪流中,让我们紧紧锚定阅读的坐标,以书籍为舟,以思考为桨,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相信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下,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充满智慧与文明的美好未来,让书香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读成为照亮时代的璀璨光芒。(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