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普惠金融活水滴灌千企万户

引普惠金融活水滴灌千企万户

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要求“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当前,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

政府推动下的普惠金融供给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就理论而言,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注重效率和盈利性。在更强调公平的社会领域和民生领域,市场驱动的金融供给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我国政府推出的加强普惠金融供给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安排,将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对这些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滴灌。

在实施相关政策层面,中央财政安排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央行运用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贷款占比高的银行实施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放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在改革试点层面,经国务院批准,央行牵头,在河南兰考、浙江宁波、江西赣州和吉安、福建宁德和龙岩等多地创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痛点、难点探路。在健全配套设施层面,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优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监管制度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等。

科技手段显著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呈现出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性,催生出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型模式,与传统普惠金融形成有机互补。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在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改善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便利度和可得性。在政策和科技的“双助力”下,金融机构一方面在产品创设上做“加法”,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下推动普惠贷款利率下降,在融资成本上做“减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7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较2024年下降0.33个百分点,自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

我国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业务可持续性问题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世界性挑战。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科技应用待加强、风险防控水平待提升等问题。经历了10余年的增量扩面,我国普惠金融需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5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坚持政策引领,强化普惠金融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协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和基层治理,推进普惠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好市场作用,促使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通过良性竞争在各类金融机构间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正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