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出来的胜利

“摔”出来的胜利

640

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全球首场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

21.0975公里的赛道上,既有1.2万名人类跑者挥洒汗水,也有来自20余支队伍的机器人选手迈着机械步伐奋力前行。

1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冲线夺冠。

最终,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人形机器人。  

这场比赛的未来感与震撼力,恰似科幻电影照进现实。那些“笨拙”而坚定的机械身影,藏着比冠军奖杯更珍贵的故事。

从“吉祥物”到“运动员”

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北京亦庄半马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天工”还只是起点和终点的“吉祥物”,用“笨拙”的挥手为选手加油。

而今天,它已进化成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奔跑时速从6公里提升至12公里,关节散热技术突破、轻量化设计优化,甚至穿上了定制跑鞋以应对复杂路面。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日夜攻坚的缩影——

来自清华大学的“夸父”机器人,原本设计并不适合跑步,但学生们通过算法创新,让机器人在少量数据中自主学习稳定步态;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机器人虽因身高仅1.2米被戏称为“小孩哥”,却在稳定性和耐力上交出亮眼答卷......

2

一个个细节与每个微小的进步,正是技术突破最真实的注脚。正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所言:“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比赛考验的是机器人关节稳定性、算法协调性、续航能力等核心技术的综合成熟度。

机器人的进化史,何尝不是一部人类突破自我的寓言?

一场有温度的赛事

当天,令人动容的一幕之一,是某品牌机器人“摔倒再起”——它开跑即踉跄倒地,却迅速站起挥手致意,继续投入比赛。

大家自发用掌声为它加油打气,仿佛它们就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位亲眼目睹的观众表示:“看到机器人摔倒又爬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的坚持和勇气。”这种人机互动,让这场赛事充满了温情。

比赛现场,20多台人形机器人在赛道上缓慢前进,几十位工程师则在后方一路陪跑。他们忙着调整算法、更换电池、抵抗信号干扰。这些工程师就像是机器人背后的“教练”和“后勤保障团队”,时刻关注着机器人的状态,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完赛。

比如,“天工Ultra”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在其开跑约37分钟后为其更换电池,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前进。

此刻,“人与机器”的冰冷界限被悄然抹去。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数据,而是化作了有温度的生命力。

一次有关未来的对话

这场“共跑”,更像是一次关于未来的对话。

它验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潜力。天工Ultra的夺冠,证明了全尺寸机器人已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而“轩辕”机器人手臂负载20公斤,还可以进行AI智能问诊;小巨人队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10米范围内人机对话等,这些功能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的多元可能性。

3

人形机器人选手松延动力小顽童

其次,它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优必选首席战略官谭旻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高地不是取代工人,而是缔造先进生产力。”当机器人不再被视作“取代人类”的威胁,而是成为“增强人类”的伙伴,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也随之清晰。

尽管天工Ultra创造了历史,但2小时40分的成绩仍与人类顶尖选手(约1小时)存在差距。比赛中,机器人因电池耗尽频繁换电、因温差导致系统死机等问题,也暴露出技术短板。

正如马拉松精神的核心不是速度而是坚持,机器人产业的进步同样需要长期主义。成本下降、标准建立、社会认知提升,这些变化,比奖牌更值得珍视。

从40多年前WABT-1机器人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人机共跑21公里,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回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不仅是对机器人的期许,更是对人类的提醒——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路上,永远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初心。

未来,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工厂救援、家庭陪护、长距巡检时,我们或许会想起2025年春天亦庄的这场奔跑。那时,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树,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4

比赛现场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