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二)在比赛中冲过终点。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据4月20日《北京日报》报道,4月19日10时许,北京亦庄通明湖畔上演了历史性的一幕。半程马拉松赛道两侧的观众翘首以盼,迎接人形机器人“天工”的到来。随后,“天工”冲过终点,人群中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和“行者二号队”分获亚军、季军。
人机共跑,机器人不仅站上了人类的赛道,而且被“一视同仁”,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天工”夺冠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属于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更属于背后的科研团队,他们跑出了科技进步的一大步。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堪称创新技术的试验场。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挑战极限,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能力提出了多维度挑战。以夺冠的“天工”为例,为应对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产生的持续冲击,研发团队对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风冷散热等技术,使其关节能支撑更长时间奔跑。而清华大学的“夸父”赛队,针对选用机器人原本不适合跑步的问题,对软件和硬件进行一一调整优化,提出全新算法,让机器人在参考少量轨迹数据中高效学习,实现稳定奔跑。这些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不仅将应用于机器人竞赛领域,更将为机器人在其他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人机共跑,也是产品迭代和落地应用的助推器。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李清都带着7台机器人进京参赛,在比赛过程中观察其他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奔跑姿态,他表示 “大家同台竞技、取长补短,才能让行业良性发展,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确,通过这样的赛事,各参赛队伍能够发现自身产品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其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在物流搬运、医疗康复、家庭陪护等领域大显身手,切实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作为全球首个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的城市,北京早已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布下先手棋。从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到推动“AI+机器人”场景应用,再到搭建产业孵化平台,北京正以政策引导、资本支持、技术攻关多管齐下的方式,构建未来产业的“热带雨林”。同时,围绕未来产业从孕育到壮大的发展轨迹,创建了众多创新平台,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资本支持方面,打造了“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的产业全周期资本体系,为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马拉松有终点,但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和发展没有终点。这场人机共跑的赛事,是对过去研发成果的检验,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会走进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而这一切,都将从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机共跑赛事开始,它跑出了科技进步的“加速度”。(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