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工作启动会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条例》施行已两年有余,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流通生态,还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部北京数字经济领域的“基本法”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2023年、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5%和7.7%。今年,本市将努力实现全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8%的目标。
这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朝来农艺园温室外景(3月18日摄)。
数字经济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经济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增长,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条例》的法治力量功不可没。从5G信号覆盖每个角落,到算力资源化作创新动能,再到数据要素冲破流通藩篱,这部数字经济“基本法”正以法治思维重构城市发展逻辑,在制度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谱写新时代的首都答卷。
法治框架下的数字基建,正在重塑城市发展底盘。新时代,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像水、电、公路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要素,为产业格局、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动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3.39万个5G基站织就的不仅是信息高速公路,更是城市竞争的护城河;3万多PFlops算力集群托起的不仅是人工智能的未来,更是产业变革的基石。从海淀到亦庄,公共算力中心的空间布局折射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IPv6规模部署与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的双轮驱动,则彰显着法治引领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思维。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法治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精准提升。
制度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破数据要素流通的“体制壁垒”。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当“一区三中心”建设蓝图铺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率先突破制度瓶颈,数算模一体化服务平台在医疗、空天等关键领域落地生根。这种改革不是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通过法治手段构建起数据确权、流通、交易的完整制度链条。就像当年小岗村按下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新篇,今天北京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制度突破,同样具有破冰意义。
法治力量正将技术势能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动能。数字化浪潮来袭,唯有加“数”前行,方能勇立潮头。从教育场景的智能助教到医疗领域的AI新药研发,从文旅元宇宙到金融大模型应用,技术突破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服务于人的发展。当机器人马拉松与数字孪生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观的绽放,更是法治对技术伦理的框定、对创新方向的校准。
从古老沧桑的胡同到热闹喧嚣的CBD,从东部中关村到西部大数据基地,从日常工作到家庭生活……“数字”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各个领域,千年古都因数字变得更“聪明”,生活因数字显得更“智慧”。可以说,这些变化正是北京用法治之犁深耕数字经济沃土,结出制度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双生果实。同时,也昭示着一个真理: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参数的堆砌,而在制度创新的深度。这种将法治基因植入创新血脉的探索,正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注脚。(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