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职责。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科学把握风险综合体特征
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当前,全球正在步入一个充满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的“乌卡时代”(VUCA),和平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安全威胁明显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筑牢国家发展的安全基石。
国家的安全风险态势既包括数量方面,也包括结构方面。在看到各类风险挑战数量增多、发生频次加大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严峻,我国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风险之间的耦合叠加、传导转化、连锁联动效应更加明显,容易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产生难以预期的系统性后果。
从产生原因来看,随着自然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各类风险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风险的发生不再有明显的单一原爆点,而是呈现多点并发、相互激发、交织重叠的态势,产生耦合效应,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各类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相互交织,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相互叠加,形成系统性风险。从演化过程来看,各类风险不再是单独线性发展变化,而是呈现彼此交叉传染的非线性扩散特征,进行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快速传播,产生“蝴蝶效应”,一起原生风险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衍生风险,单一风险可能演化为综合风险,非公共性风险可能演变为公共性风险,境外风险可能倒灌变为境内风险,局部风险可能扩大成为全局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可能蔓延变成政治风险,形成复杂多样的风险链。从造成的后果来看,各类风险经由连锁联动后造成的影响往往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域,而是可能同时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虚拟空间形成全时全域的冲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造成直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带来间接的心理伤害、社会影响、政府形象受损等持久而深远的连锁反应。特别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传导器、放大器,“茶杯里的风暴”很容易聚变为现实社会的“龙卷风”。
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防范化解风险,既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要求。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要求我们自觉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系统谋划,把防范化解风险做实做细做好,努力实现“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的目标。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牢“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并重,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既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又保证国家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做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坚持以事前预防为主。防范化解风险是一个包含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学习在内的全周期管理过程。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预防是最经济、最安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既要维护国家安全,也要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维护。防范化解风险,既要有效处置风险,更要立足于防,主动防控风险,推动国家安全工作模式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型。坚持以事前预防为主,要求我们主动推进关口前移、标本兼治,强化日常防范、源头治理,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项目、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前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都要把住安全关、质量关,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重大风险的发生,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是一种以底线和极限为基准,作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要求我们自觉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具有“以一当十”的战斗勇气,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苦仗的充分准备,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状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还要求我们善于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想敌”有针对性地预置好力量和资源,做好应对多重重大风险混合冲击乃至各种极端情形的充分准备,确保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抓好防范化解风险重点任务
防范化解风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工作任务重、目标要求高。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整体推进。
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是最高的国家安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生命线。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方位围堵、打压、遏制,持续实施“西化”“分化”“弱化”“丑化”图谋,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必须自觉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把握党和国家安全根本,筑牢政治安全防线,坚决消除影响政治安全的各种苗头隐患,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统筹境内境外、网上网下,筑牢反渗透、反颠覆坚固防线,巩固拓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主动态势,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包括政治安全在内的各领域国家安全。维护经济安全,要坚持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活力为核心,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侵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受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重点要抓好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工作,持续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对公共安全工作提出更高期待。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领域风险,要坚持以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防控以及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公共安全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