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坚持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的辩证统一

中国理论网:坚持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的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驱源泉和精神引领,是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涵养定力、激发动力的制胜法宝。

一、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体两面

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的统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历史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在危机中凝聚力量、在苦难中开创新局的崛起史。忧患意识发轫于历史深处的警醒与反思,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深层密码。忧患意识基于历史经验与哲学智慧的主动预判,使中华民族在顺境中不忘警惕危机,在逆境中寻找出路。自信精神源自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洞见与把握,引领中华文明屡屡突破困境、开创新局。自信精神建立在对文明基因与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使中华民族在危机中保持定力,在挑战中坚定前行。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如车之两轮,在“多难”中激发“兴邦”之志,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的交融,生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忧患意识外化为审慎敬畏的处世哲学,对自然的敬畏催生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对礼法的恪守形成了“三省吾身”的道德自觉,这种对世界和自我的敬畏,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校准器”。自信精神内化为乐观豁达的生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强调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自强不息”,以平和心态面对外界起伏变化的“顺其自然”,在积极拥抱变化的同时处变不惊,保持内心的从容乐观。这种精神特质,使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双重实践中,淬炼“家国同构”的精神境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超越。

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的辩证统一,在文明演进中形成独特的精神再生产机制。忧患意识如同文明的“免疫系统”,通过持续反思,防止文明演进的停滞僵化;自信精神充当文明的“造血引擎”,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持文明演进的活力。这种精神特质,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并在新时代焕发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磅礴力量。

二、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体两面,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的传承,二者既相互制衡又彼此成就。精神和意识是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精神是文化的内在动力,意识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与政治思想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更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

忧患意识涌动着文化的深沉与智慧。忧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为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文明的忧患意识发轫于上古先民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在先秦时期升华为系统的哲学思考,在社会发展中上升为社会认知和哲学思考,进而转化为现实关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民族前途的关切。

自信精神激荡着文化的底蕴与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信精神源于对“道”的追求与对“和”的崇尚。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坚定信念。《礼记》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文明自觉,司马迁关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洞见,都展现了对文明价值的坚定认同。这种自信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升华为“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自觉,形成对本国历史温情与敬意地坚守,谱写了文化传承的精神史诗。

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互映照。忧患意识使文化更具深度与厚重感,自信精神使文化更具活力与创造力,二者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智慧源泉。站在文明对话的新纪元,中华文明既保持忧患意识又坚守文化定力的精神特质,展现了化解现代性困境的东方智慧。

三、忧患意识与自信精神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历史自信,牢记“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承担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自信精神,确保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自信精神,深刻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不移与矢志追求之中。这种自信,如同灯塔之光,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道路,引领其在风雨兼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即便历经艰难险阻,亦能屡仆屡起,浴火重生。正是这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坚定自信,让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漫长而曲折的征程时,从不因路途遥远而动摇信念,更不因遭遇挑战与困难而心生悲观。相反,它激励着我们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将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视为向远大理想和最高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这种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的精神风貌,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所在。

忧患意识,确保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所衍生出的精神品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没有终点止境,不存在息肩歇脚,容不得停滞僵化,唯有艰难方显光荣伟大。党在完成一个目标的同时,新的任务挑战接踵而至。党必须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和行动姿态,勇往直前、愈战愈勇,不断经受淬炼锻造而更加成熟强大。忧患意识是静态目标和动态过程的对立统一,确保党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

新时代新征程,忧患意识和自信精神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必须要”和“一定能”的精神力量,确保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创造更大荣光。

作者简介:刘承海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