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4月15日,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海淀举办。大会聚焦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展现了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突破动能。

机器人扎堆“上岗”中关村论坛年会(11)XxjpsgC007583_20250327_PEPFN0A001

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参观者在观看一款名为“加速T1”的机器人踢足球。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风起云涌。春晚舞台上,会跳舞的机器人成“流量担当”;哈尔滨亚冬会上,人形机器人再续冰雪奇缘……曾被视作未来畅想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站到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约27.6亿元,并有望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据此次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典型落地场景,人形机器人在智能电网全场景运维、清洁能源核电站运维、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智能养老护理等场景中已有突破性应用。机器人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近年来,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机器人产品技术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等十大重点领域应用,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给出政策导向,再到《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对工业机器人行业提出严格要求……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入日常生活。北京支持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研发,攻克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上海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赛道,加快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各地纷纷出台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文件,抢占机器人产业化机遇。我们要持续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搭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助力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规模量产。

技术创新,是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打造一款人形机器人,需要集合人工智能、算法、芯片等多学科领域的高精尖科技成果。北京亦庄布局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和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上海提出采用“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各地相继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化与产业化,为产品研发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要锚定科技创新不动摇,做好统筹协调,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究项目、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推动关键技术加速演进、应用场景加快完善,解决好设计能力薄弱、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等问题,不断提升智能化和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步伐。

研发的目的在于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无论是减速器、传感器还是精密结构件,本土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能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共建效应,有利于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扭秧歌、装配件、做导游、送快递……越来越灵活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与现实世界对接,打开了更多商业化落地的场景。现场踢一场“3V3”足球赛的迷你人形机器人,时而四脚齐跳、时而抬起双前足的机器狗,让机器人既“灵”又“稳”的关节、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时下最前沿的人形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在展区现场纷纷亮相。我们要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把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把机器人的系统性和类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与教育娱乐等领域应用,努力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闭环,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和场景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中国企业的一次次探索中,不断被按下融入日常生活的加速键。让我们锚定创新,抢滩人形机器人的黄金赛道,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融入生活。(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