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振兴高度重视、深切关怀。2025年1月,总书记到辽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赋予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新的重大使命,为辽宁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的实践路径。总书记在辽宁考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与总书记历次对东北、辽宁的重要指示要求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是辽宁全面振兴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于争先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肩负着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有条件、有责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我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锚定转型升级这个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2024年全省经济增速继续赶超全国水平、经济总量超过3.26万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发力,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工业母机、绿色石化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首次超过1/3。但也要清醒看到,辽宁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传统产业转型仍处于阵痛期,这一局面需要尽快扭转。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辽宁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锚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辽宁科教资源富集,大学大院大所众多,有114所高校、6个中科院驻辽科研单位。近年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辽宁实现突破,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扎根辽沈大地,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教强、人才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进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双螺旋”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强化辽宁实验室、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等重大平台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重点实验室群与重点产业集群“双群互动”。着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群体,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力引育集聚高端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着力优化高水平科技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打造政府引导基金矩阵,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近年来,辽宁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特色、优质、智能”,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图为2025年1月23日,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生产车间。 辽宁日报记者 查金辉/摄
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和竞争力。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比较完备,在国民经济行业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工业中类中拥有189个、666个工业小类中拥有524个,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要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力,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壮集群,构建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让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新生机。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让更多新苗成大树、连片成森林。狠抓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实施专项培育行动,着力在6G、具身智能、深海深地空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抢占制高点,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水平建设公铁空海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光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算力与数据中心、充电桩、加氢加醇站等新型基础设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年累计下降21%,清洁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均超过50%,绿电交易量国网第二,但辽宁高耗能产业占比大,绿色低碳发展压力仍然较大。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落实好沈阳、大连国家碳达峰试点任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培育壮大生态产品加工、碳汇交易等绿色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辽宁既是能源大省,也是能源储备大省,更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通道。要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清洁能源强省,维护好国家能源安全。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动力活力上勇于争先
辽宁是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从不缺乏改革开放基因,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曾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0多个第一,探索出承包制、股份制等宝贵经验,部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为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2024年,全省经营主体营商环境满意度达92.8%,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明显上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明显,省属企业利润增长75.2%,与央企合作项目超200个、总投资超1.4万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4.1%,实际使用外资增速超过全国22.9个百分点,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加速落地。但也要看到,辽宁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改革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活,开放步伐不快。
改革开放是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是破解难题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这一重大论断是对东北全面振兴面临问题的精准把脉,更指明了辽宁全面振兴的破局之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辽宁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研究细化落实举措,明确了352项改革任务。我们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当好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桥头堡。
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不断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要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变问题清单为改革清单,动真碰硬、紧盯不放,有效解决制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切实打通体制机制“中梗阻”。坚持重点突破抓改革,谋划一批突破性强、带动力大的首创性、集成式、差别化改革举措,率先在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产业园区、零基预算等重点领域改革中取得突破。重中之重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诚信政府,为企业服务能快则快,做到政府有为不越位、服务贴心不缺位、监管到位不错位。坚持试点先行抓改革,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加强对试点总结评估,及时提炼成功经验做法,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2024年6月25日至27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图为2024年6月15日拍摄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主会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推动开放向高水平跃升。开放是改革与创新、分工与合作、市场与资源、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统一。辽宁是我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海陆门户,对内对外开放都大有文章可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汇合作之力、聚发展之利,加快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高水平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探索建立辽宁参与全球市场体系、要素循环、产业分工的合作机制,形成服务全国、协同东北亚、融入全世界的开放大格局。高水平建设开放平台,进一步扩大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辽洽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品牌会议会展活动影响力,提升辽宁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牵引力,增强经开区、高新区、综保区等承载力,促进平台间优势互补、功能叠加、发展协同。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一批标志性外资合作项目落地;稳定对外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让更多辽宁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勇于争先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注重优化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着力补齐县域经济、海洋经济、民营经济短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扎实成效。2024年,辽宁城镇化率为74.18%、居全国前列。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既要城市振兴,也要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辽宁理清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明确了重点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抓好“产城人”融合,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以“产”促融合。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走不远。要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构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格局。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农业特色县、工业强县、文旅强县。辽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跃上500亿斤台阶,粮食单产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二,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赶超全国。要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
以“城”促融合。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要深入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强化沈阳、大连“双核”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壮大城乡发展动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内涵和质量,建设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
以“人”促融合。人的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所在。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该打开的“城门”真正打开,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人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能就业、可创业。促进城乡“人”的融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得实惠、有盼头。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文化强省建设上勇于争先
辽宁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异彩纷呈,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辽宁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文化建设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凸显了文化对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坚持以文铸魂。辽宁是一片革命热土,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淬炼生成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红色标志。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扎实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等历史研究和考古,赓续中华文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坚持以文兴业。文体旅产业已成为辽宁的“金字招牌”。要聚焦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以文化旅游、三大球、冰雪经济为突破口,深化理念融合、场景融合、业态融合,让文体旅“融”出新内涵、新价值,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辽字号”精品力作,打造中国喜剧电影周、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辽宁(沈阳)国际芭蕾舞大赛等辽宁文艺品牌。
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2025年2月28日,“传承雷锋精神 续写雷锋日记”主题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平里社区雷锋之家举行。图为当日,雷锋战友、雷锋精神践行者曾国兴为活动题字。 中新社发 姜守凯/摄
坚持以文惠民。文化建设的温度,决定人民幸福的厚度。要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实施“德耀辽宁 文明浸润”工程,提高城乡居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135个、国有艺术院团40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等享誉海内外。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惠民活动载体,办好全民读书节,深化“书香辽宁”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办好辽宁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近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系统性措施破解深层次问题,党的建设发生深刻变化、实现实质性好转,全省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但也要看到,辽宁过去一个时期党的领导虚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空转的“后遗症”尚未根治,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们必须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实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汇聚起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依靠顽强拼搏率先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中贡献辽宁力量。
作者: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