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项新举措助力提升北京营商环境竞争力

28项新举措助力提升北京营商环境竞争力

据4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预防恶意抢注,北京将探索建立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试点;扩大“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范围,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对涉企收费、闭店企业开展监测预警……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推出28项工作举措,助力首都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此次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8项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犹如一针强心剂,为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尤其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套组合拳不仅展现出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更折射出以制度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商事登记制度的突破性改革,正在拆除阻碍市场主体生长的制度藩篱。从住所登记资源释放到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这些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实则直击企业痛点。当个体工商户能便捷获取合规经营场所,当老字号企业不再疲于应对商标侵权,制度创新释放出的“破茧效应”正在显现。数据显示,近5年,北京市年均新增企业约27.6万户,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68.6万户。这印证了“好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孵化器”。

监管服务的智能化转型,重构了政企互动的新范式。智能校验系统免去繁琐证明,精准政策推送化解信息不对称,AI客服实现7×24小时应答,这些数字化手段不只是技术赋能,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也是北京市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革为牵引,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网办”,网上开办企业占比95%以上,还深入推进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更短、跑动更少、成本更低,真正跑出了“北京效率”加速度。这种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正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内核所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公平竞争与标准引领的双轮驱动下,市场生态正经历深刻重塑。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大力推动“扫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今年对于这项工作,更是给出了具体任务目标。毫无疑问,这种制度设计既筑牢了市场经济的法治根基,又为产业升级铺设了快车道。同时,还制定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行为减轻处罚清单。即通过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防止“类案不同罚”“小过重罚”等问题,这有利于更好运用提醒告诫、行政指导等方式,在依法履职中体现执法温度。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地方实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书写改革实践新篇章。当我们看到创业者不再为“证明我妈是我妈”困扰,当创新者能够心无旁骛攀登技术高峰,当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藩篱,这些生动图景正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佳注脚。此次北京推出28项新举措,既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智慧选择。我们相信,随着“北京服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这片创新发展沃土上,必将让更多企业长成“参天大树”。(宣讲家网 刘纯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