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另类的孤独症不是“洪水猛兽”

表现另类的孤独症不是“洪水猛兽”

据媒体日前报道,两位母亲陪同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乘坐飞机,一行四人遭到航空公司“拒载”,引发社会关注。那么,孤独症真是“洪水猛兽”吗?那些被称作“星星的孩子”究竟与健康人有何不同?公众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

孤独症并不是精神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莱奥·坎纳发表论文《情感连接的孤独性紊乱》,引起了医学界对“孤独症”的广泛关注。莱奥描述了11位儿童的“孤独”,表现为缺乏和别人的情感接触,对某些物品有特别偏好,没有语言或语言并不用于人际沟通,具有较为孤立的才能、极佳的机械记忆能力等。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孤独症都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早期表现,其英文名autism(孤独症)是由希腊语autos(自我)派生而来,本意是为了表达精神分裂症的退缩行为,即闭关自守在自己的世界,不与外界接触。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逐渐将孤独症理解为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不再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待它,真正将孤独症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智能障碍、脑损伤综合征、对语言感知异常等疾病区别开来。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类疾病被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一组以交流和社交互动异常,以及局限、重复的活动和兴趣为特征的发育性障碍。发育异常通常始于婴儿期,大多数病例在5岁前便会出现症状。

近些年,因“星星的孩子”(形容孤独症孩子像遥远星辰那样在夜空中独自闪耀)时常被媒体报道,孤独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早期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典型孤独症的患病率很低,为万分之二至万分之五。近二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普遍提高,2014年来自欧洲、北美的患病率报 告 分 别 在(4.2-31.3)/1000 和(8.7-18.5)/1000之间,男女比例为3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