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助力文化根系深扎乡土肌理

社区博物馆助力文化根系深扎乡土肌理

据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清明小长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的“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忽然“热”了起来。馆内收藏的老式煤油灯、“二八”自行车、粮票和布票等老物件,皆来自周边居民的捐赠,它们作为时代的物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一座社区博物馆,半部社区民生史。据了解,像这样的社区博物馆并非孤例,全国有几千家,它们如同星火般照亮着城乡的文化角落。比如,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的生境博物馆,以及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街道石油人社区博物馆等多个社区博物馆,最近也频频“出圈”,引发社会关注。

乡土叙事唤醒文化认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社区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近邻性”构建起文化认同的锚点。重庆永川石油人社区博物馆的筹建颇具代表性:党支部发动居民捐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进厂履历表等见证物,将闲置边角地改造成精神家园。6个社区博物馆的落成,不仅让退休工人找回了“三班倒”的奋斗激情,更使80后父母通过老机床模型向孩子讲述“中国制造”的来路。这种文化自觉的觉醒,印证着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由凌叔华故居改建,用砖雕门楼讲述文人雅集往事;唐山培仁教育记忆馆复原民国女子课堂,让钢琴教案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活态注脚。这些扎根社区的“文化芯片”,正以“小而美”的姿态填补着城市记忆的断层。

创新实践破解发展困局。蓬勃发展的背后,社区博物馆正面临双重考验。调查显示,全国有约三分二的社区博物馆年运营经费不足5万元,超六成依赖志愿者维持开放。深圳“紫识东苑”开创知识付费咨询,上海虹桥新村推行居民轮值馆长制,这些创新犹如破冰船,在坚冰中开辟航道。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指出,社区博物馆需要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自我造血”的多元资金链。而复旦大学周婧景教授倡导的校地合作模式已在南京初见成效:南京艺术学院与社区共建“非遗工坊”,学生策展团队使绒花制作展参观量大幅提升。

文化根系滋养社区生态。在西安太华路街道,每月第三个周六的“老物件故事会”已成新民俗。退休纺织工李秀兰捐赠的1978年“生产标兵”奖状,意外促成了三代同堂的技工世家团聚。这种情感联结,恰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附近的回归”,让原子化的城市居民重拾地缘纽带。更具启示意义的是,社区博物馆正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务范式。重庆石油社区将党建活动嵌入“石油会战”场景复原,北京史家胡同把建筑测绘课开进四合院展厅。这种参与式文化治理,使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升华为“精神发生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离开高度的文化认同,就没有基本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区博物馆的蓬勃兴起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文化遗产不只在玻璃展柜中,还在百姓的集体记忆里。当老纺车重新转动,当粮票成为跨代对话的媒介,文化的根系便深深扎进了时代土壤。 这种扎根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以文化自觉构筑的精神原乡,为城镇化浪潮中的心灵提供着永恒的锚点。(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