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的背景下,受需求收缩、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企业仍面临成本高企、预期不稳等压力,而不合理涉企收费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制约其发展活力。面对当前形势,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视野,系统推进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建设,坚决整治各类违规收费行为,科学构建覆盖全面、动态调整的监测评估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发力,推动形成职责清晰、运行高效、公开透明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激发经营主体发展动能,稳定企业发展预期,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支撑。

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是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是实现涉企收费行为“可查、可控、可问责”的前提,是从源头上防范违规收费、重复收费、模糊收费问题的关键制度工具。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关于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初步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并持续动态更新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提升收费透明度、遏制违规收费现象。然而,在实践中该制度仍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覆盖面不全。部分地方政府及其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仍存在将不合理收费纳入日常运作的现象,部分领域的收费项目尚未完全纳入目录清单统一管理,企业“被收费”现象难以根治。二是项目设置不合理。部分地区在收费项目设置时未充分考虑不同业务领域的实际情况,项目多、收费乱问题突出。此外,部分地区在核减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时采取“一刀切”模式,未能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三是制度协同不足。由于区域发展差异与部门职能分割,部分地区和领域在清单编制执行中存在标准衔接不足、口径解释差异等问题,导致制度性协同效能减弱。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常因政策梯度落差和规则理解分歧,面临合规成本增加、市场预期波动等现实挑战。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有助于规范收费行为,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遏制行政权力任意扩张。

确保清单制定工作的全面性和动态性。秉持“应纳尽纳”理念,将所有涉企收费项目纳入清单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应全面梳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等在内的涉企收费项目,确保收费类别无遗漏,明确每一项收费的设立依据、实施单位、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额度,并在政府门户网站等权威平台集中发布,确保内容完整、准确、清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制度的时效性。清单管理不是“一次性工程”,要设立清单周期性调整机制,及时纳入新增收费项目,删除已废止项目,更新相关内容的适用范围与标准。可考虑由财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牵头,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统筹协调清单维护工作,确保各类涉企收费信息动态可查。

依法依规对存量涉企收费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涉企收费的设定权限和管理要求。制定涉企收费违规处理办法及配套细则,细化违规收费的认定标准、处罚措施及追责机制。规范社会团体会费管理等制度,严格规范会费收取标准、使用范围和审批程序。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整治工作。围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的企业等各类主体和问题多发领域开展项目清理工作,对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越权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缔;对违规提高标准或扩大范围的收费行为,必须严格整改。

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当前,相关部门围绕涉企收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推进专项治理,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部分项目的收费标准,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违规收费现象仍然存在,反弹隐患尚未根除。一是违规收费行为隐蔽性强,许多不合规收费项目通过“变相收费”或“隐藏收费”方式逃避监管。二是现有的惩戒机制和处罚力度不足,无法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蔓延,往往依赖短期的治理措施,缺乏系统性的治理机制。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严格治理收费乱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激发其市场活力。另一方面,治理违规收费有助于协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执法精准性与常态化建设。定期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坚持问题导向、防治并举、标本兼治,重点针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收费主体进行检查,综合利用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手段,以“零容忍”态度对涉企违规收费问题进行坚决治理。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常态化治理机制。秉持“治未病”的理念,以完善的制度流程为支撑,强化全链条、全周期监管,通过制度设计与行业改革推行源头治理,降低违规收费滋生空间。

加强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的审核。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出台的涉企收费政策不仅关系到政策的有效性,更涉及政策对经营主体公平性和可预期性的影响。加强合法性审核,确保新出台的收费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框架,杜绝越权设立收费项目。建立法律专家参与机制,对收费政策的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避免法律风险。加强公平性审核,评估收费政策对不同规模、行业企业的实际影响,确保政策公平合理,避免对中小企业造成过重负担。引入利益相关方听证机制,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协会等意见,确保收费标准的公正性。纳入社会预期因素的考虑范围,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预测收费政策对经营主体预期、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确保政策平稳实施。

健全涉企收费监测评估制度是提升涉企收费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在涉企收费监测评估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和行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一是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支撑,收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全面、实时、精准监测。二是评估机制不健全。一些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必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标准,部分收费政策执行效果未得到有效反馈和优化。三是部门工作协同性不足。涉企收费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尚不成熟,影响监测评估的整体效果。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取收费信息的渠道受限,投诉反馈机制不畅,降低了监管效率和政策执行力。健全涉企收费监测评估制度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治协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造科学规范的涉企收费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监测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关注收费项目的执行情况、收费标准的合理性、收费范围的合规性以及收费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各项监测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和论证工作指引,定期对涉企收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涉企收费政策。提高涉企收费机制透明度,建立统一的涉企收费公示平台,确保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行业协会的收费项目全部纳入平台管理,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确保收费政策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提升问题响应能力与协同治理的有效性。优化问题线索收集机制,拓宽问题线索收集渠道,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热线、电子邮箱和网络平台,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随时反映涉企收费问题和相关诉求。强化问题线索处理机制,建立问题线索台账管理制度,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分类登记、详细记录,建立问题线索快速响应机制与闭环处理模式,明确问题线索处理的流程和时限,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及时调查核实,着力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营造协同治理的氛围,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涉企收费监管,通过新闻发布会、企业家交流座谈等形式,提高企业对涉企收费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稳定各类经营主体预期、提升发展信心。

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也深刻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制度环境的公平性。通过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以及完善监测评估体系,能够有效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涉企收费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勇于突破的实际行动,推动涉企收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为高质量发展厚植制度优势、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