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大食物观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党致力于推动人民群众的饮食从“有的吃、吃得饱”转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树立大食物观的核心是统筹资源、科技和市场,“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既注重传统农业的发展,又积极拓展食物来源,旨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食物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食物安全保障。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食物安全治理,持续为世界食物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一、情系人民:以“大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好日子的基本前提就是吃饱饭、吃好饭。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不断拓展食物资源,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和营养均衡,逐步实现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双重提升。
为满足人民对安全、充足、多元、优质食物的美好向往,需要转变观念,面向整个国土资源要食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单一耕作方式和资源开发手段难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因此,拓展国土资源的利用方式,发挥土地、草原、森林、海洋等多种资源的潜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引入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立足本土、兼顾多元和创新的食物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禀赋的天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对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营养、食物供给、食物保障的隐隐关切,时刻关注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奶罐子”,要求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并重,力求通过“大资源”实现人民食物需求的供需平衡,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健康营养的膳食选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人民健康和福祉的深切关怀。
二、心忧国家:以“大科技”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是“国之大者”。食物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解决吃饭问题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根本要靠自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忧国家,为端稳我国14亿多人口的饭碗,牢牢掌握我国食物安全主动权,强调以“大科技”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食物安全的全面部署,体现了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健康、稳定社会发展的战略眼光。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食物生产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补齐短板弱项,增强我国食物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国内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食物供给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在食物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要特别重视饲料粮、种子粮安全,集体科技攻关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我们要利用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向科技要自主权,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通过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给食物装上“中国芯”,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使中国的粮食产业从依赖进口逐步向自给自足转变,增强我国在全球食物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从源头上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以此涵养中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深厚底气。
三、胸怀天下:以“大市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
“仓禀实,天下安。”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已不再是某一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世界各国携手解决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世界难题。大食物观的提出,在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具有深远意义,不仅要解决人类生存的果腹问题,更要以高质量的食物安全供给保障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造福人类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要在全球食物安全治理框架下通力合作,打通国内国际大市场,“打造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食物生产、储备、分配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
从国内大市场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我国食物安全和供应。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秉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食物安全战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拉动内需,以食物需求倒逼农业生产方式创新,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绿色农业和精准农业,推动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食物。与此同时,我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适度进口政策,构建起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保障我国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从国际大市场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已与世界80多个国家签署农业合作协议,这些合作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加强了各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互动与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共享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创新,推动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通过这些合作协议,中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农业实现了优势互补,不同国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生产需求,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此外,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全球农业资源的供给与调配,逐步建立起了更加安全、高效、稳定的全球食物资源供给体系,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为粮食匮乏地区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与世界人民共享我国农业发展成果,助力全球食物安全问题的解决,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食物安全挑战、保障世界食物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魏莹,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欧阳彬,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