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情感的纽带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塑造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新时代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战略意义,有助于极大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用高度共识构建起坚固的思想长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大一统”“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矢志追求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核心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当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也在经历调整和重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在持续推进的同时,人类社会又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的共同威胁。与此同时,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期待,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新形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改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文化的冲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双重变局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支撑。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用理论指导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当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全体中华儿女所掌握,在思想层面达成高度共识、构建起坚固的思想长城,就会转化为自觉投身于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强大力量。

以文化认同为核心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既包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共同汇聚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大家庭中,各民族优秀文化既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特色,又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增进文化认同,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增进文化认同,需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在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过程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汉字汉语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激活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标志性意义的中华文化标识地的价值。我国各民族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等活起来,打造集文化展示、历史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让人们在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同时体悟伟大的民族精神。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作《哪吒2》为例,电影巧妙融合了诸多中华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华民族正义、坚韧、勇敢等精神品质,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构建数字空间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为数字加速时代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将我国各民族创作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创新传播。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线上文化展览、虚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直播讲座等,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汇聚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心和力量的支持。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无论生活在哪里,我们的同胞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

新时代要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成果转化为港澳同胞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积极鼓励港澳地区与内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港澳同胞在亲身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与心灵契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民意基础,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海外侨胞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使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一代又一代的海外侨胞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思想文化引领,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文化、社交等方面的优势,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筑牢理论根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以文化认同为核心,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向心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构建凝聚人心和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实践路径与工作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强劲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