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迈向金融强国的货币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30年分为两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就包括金融强国这一概念。
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位列世界第一。半个世纪后,美国抓住英国在二战后国力严重衰退的机遇,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霸主。美英金融霸主的更替对我们的启示是:建设金融强国要抓住历史机遇,要使本国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强国地位;在实现经济全球崛起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本币国际化,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时间来看,我们应当遵循“稳中有进”的主基调,从2025年到2035年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完善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的全面准备工作,做好成为全球金融强国的准备。
(一)确保人民币“货币锚”稳定
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在锚定美元,有时候是完全盯住美元,有时候跟随美元的程度少一点。2024年是人民币寻找自身锚定物的一个觉醒过程。
从央行结构来看,国外净资产占比已经降到10%以下,低于2000年水平,表明事实上国外资产对我国货币的影响减少。
2024年底我国持有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占储备总资产的3%,外汇储备资产中持有美债7590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24%。黄金仅占储备总资产的6%。如果要将黄金占比提高至通行的15%水平,需要提高4783亿美元,可以通过减持外汇储备转化成黄金。我国黄金消费需求全球第一,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较低,2025年允许保险机构试点开展黄金投资。未来三年应努力争取黄金定价权以增信人民币国际信用。
2025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将会加大,人民币锚定国债比重会加大,但是并不会改变美联储的做法。
从观察指标来看,人民币一定要寻找自身的“锚”。我国通胀指标体现了人民币的内在稳定,我们可以通过对通胀指标在未来5年内的调整来观察人民币的锚定物。如果能够出现一个更好地反映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娱乐以及投资机会成本的更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通货膨胀指数的修订,将是中国货币理论的创新,也代表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更为独立清晰,代表着中国人民币自身锚定物的确立。
(二)完善央行宏观调控
货币独立意味着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必须增强。随着央行持有国债的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内涵包括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央行代表货币需求和货币配置,财政代表货币使用和货币增值。我国财政政策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的赤字财政,尤其是中国财政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确保我国财政赤字是跨周期调节,而不是长期赤字。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和独立性,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财政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需要精准、高效。
央行要和金融监管总局协调,共同为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金融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这“五篇大文章”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具体举措。
(三)全面强化金融监管
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全面强化金融监管,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了金融监管的相关部署,通过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形成了“双峰”监管框架,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做好了顶层设计。未来一个时期,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尤其是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要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