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五个重大关系。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系统集成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用全面系统的、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决定》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顶层设计上把系统性文章做足,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问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促进改革目标相互兼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政策取向协同一致,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深刻指出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强调“十个指头弹钢琴”,注重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实现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既坚持全面系统地推动,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作为带动,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强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观、全局观,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把握各项改革举措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推动改革聚焦聚力、握指成拳、协同高效。
《决定》作为一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指导作用的政治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提出改革举措,更加注重谋划具有基础性和牵引作用的重大举措,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加强相关领域相近改革举措的整合。比如,针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各领域各部分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关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北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等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影响改革推进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既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也不能平均用力、搞一刀切,强调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要紧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特别注重厘清改革逻辑关系,抓好方案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制定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要有全局观、整体观,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切实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防止顾此失彼甚至相互掣肘。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关联度大、相关性高、协同性强,许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深刻复杂的发展环境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深刻把握其根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确保实现改革目标,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比如,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等等。这些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时间维度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改革发展贯通起来,研判趋势、把握方向、确定任务,把近期任务、中期目标和远期规划统筹起来,明确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和各种社会矛盾深度交织的客观实际,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举措落到实处,需要深刻洞察时代方位和发展大势,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坚持由近及远,才能实现改革平稳有序、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从空间维度看,要加强系统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紧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面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方面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强化总体构架,立足全局抓统筹、谋长远。
从战略布局维度看,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集中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同步加强政治建设增强治国理政能力,加强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治理服务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都要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发展优势和问题短板,充分考量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把改革指向哪里,防止四面出击、分散用力,发挥优势带动,争取重点突破,补齐短板弱项。尤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把握改革举措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既不能急躁冒进、随意抢跑,也不能消极等待、错失良机,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影响,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释放出最大效应。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决定》在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则时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处理好这五个重大关系有助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原则、总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于构建经济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机联系,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决定》既强调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又强调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聚焦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了要求,也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思路。实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需要在建设有为政府和塑造有效市场上花更大功夫、下更大力气,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三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决定》提出了“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通渠道”,“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等要求和举措,对于在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乃至结果公平,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极大地释放社会的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维持社会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加强法治和道德建设,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
五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现代化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安全、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活力。
(作者简介:李忠双,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