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维护并传承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独特性,又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升级。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1]。历史充分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两个结合”不仅为文化守正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更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以“两个结合”把握文化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性
文化发展是一个既保持传统又不断寻求新表达形式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文化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性。守正与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守正是本源、根基和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是‘不变’;创新是趋势、方向和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是‘变’”[2]。“两个结合”为深入理解并实践文化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文化守正创新奠定了现实基础。这一结合不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使文化建设始终贴合中国的发展阶段,从服务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再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了守正的现实基础和创新方向。
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文化守正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经由这种“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使其更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4]。“两个结合”使文化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性得以有效实现,让中华文化在守正中固本培元,在创新中繁荣发展,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实践路径。
二、以“两个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4]这是一种赋予文化生命力的新型文化形态,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基因的重组再生。新的文化生命体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与灵魂,通过深入探寻、系统梳理并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道德理念及价值准则,筑牢文化自我确认的坚实根基。这种内在的文化认同成为文化持续成长、蓬勃繁荣的动力源泉,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它确保文化在延续传统脉络的基础上稳步前行,为创新发展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
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展现了卓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5]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特质的深刻洞察,审慎筛选并融合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使之成为推动文化自我更新的重要养分。这种机制有效维持了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两个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继承创新、交流发展的典范,强化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了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促进文化多元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方案。
三、以“两个结合”加快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制定科学的文化政策、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发展路径,管理引导文化事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两个结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两个结合”为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促进文化繁荣。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治理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其次,“两个结合”促进文化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让文化治理体系构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适应新时代文化多元需求,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规范。
最后,“两个结合”推动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贯彻“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创新文化治理的工作方法,提升文化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融入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治理效能与活力,让文化治理能力与时俱进。通过“两个结合”的深入推进,不仅可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四、以“两个结合”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这既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为贯彻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指南、确立了行动纲领。
“两个结合”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拓展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真理,又是文化形态”[8],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可以确保文化建设的方向正确,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有益元素,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重要源泉。
“两个结合”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6],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防止偏离主流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两者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也使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
“两个结合”为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树立了鲜明的奋斗目标。通过“两个结合”,不仅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还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贯彻“两个结合”的原则,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化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两个结合”在坚持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不仅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坚持并深化“两个结合”,为创造更加繁荣、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不懈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百年记忆建构研究”(22ADJ004)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解决南海争端的话语构建及基本经验研究”(22ADJ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嘉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顾丹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4][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页、第6页、第10页。
[2]赵勇富:《坚持守正创新》,《红旗文稿》2023年第18期。
[3]闫志民:《“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人民周刊》2024年第8期。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
[8]柴奕:《“两个结合”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8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