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祁述裕: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创新——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5)

第三点是不确定性。在工业时代人们习惯于进行分类,追求精确。但不确定性恰恰成为数智时代的特点。比如,技术黑箱化。GPT-4是由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研发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用途包括语言翻译和为聊天机器人生成文本等。现阶段GPT-4拥有将近两千亿参数,其决策路径已超出人类理解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对党员干部来说,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就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的治理能力还要坚持理念创新。第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我们还要走出部门思维的定式。

第二方面,要保持文化治理的均衡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具体来说,如何保持文化治理的均衡性?一是协调好文化生产的市场化与组织化关系。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重视政府引导。二是以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社会类、娱乐类新闻,牢牢坚持导向管理全流程、全覆盖。要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地反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四是保持文化治理的包容性和张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共生与交流,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今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的可靠保障。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熔铸古今、汇通中外,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