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设领域。
在数智时代文化治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第一点是复杂性。当前,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文化产业有九大类、146个小类。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数据,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11.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对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当前,文化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更加繁复。例如平台经济,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组织模式,将生产、传播、消费融为一体。另外,当今科学技术的迭代更加快速和复杂。西方经济学家卡罗拉·佩雷斯提出了一个分析技术变革特点的“技术-经济”分析范式。卡罗拉·佩雷斯认为,过去200年人类社会曾有过五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每次重大技术革命的周期大致50年,包括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每次重大技术革命从兴起到衰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早期都有大量资金进入,后期则会出现资金大量撤出,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动荡,21世纪初的互联网金融危机就是一例,因此,政府应选择适当介入,以防止经济动荡。
但是进入数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跨越了单一技术驱动路径,转变为多技术关联、多线程重叠的“技术-经济”演进形态。在上一代技术红利消失前,下一代技术已经进入导入期。技术创新周期大幅缩短,治理模式必须快速适应技术的演变。
第二点是融合性。信息和数据生产的速度快速迭代,内容更加驳杂。截至2023年,通过各种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产的图片已经超过以往150年所有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总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艺术生产,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比如,2022年8月,美国专注图像服务的人工智能公司Midjourney,用AI绘画工具创作了一幅画作——《太空歌剧院》。这幅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