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郭建宁:三重视角透视“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4)

三、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两个结合”的内核

(一)“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1.“两个结合”的提出和发展

“两个结合”的提出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步。第一步,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第二步,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刻阐述;第三步,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推进了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2.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面回答了关于文化讨论的难点、焦点问题,推进了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破解了重大理论难题,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具有重大意义、起到关键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

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基础性。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离不开文化根基,这就是我们在前文一再强调的根、根本、根基、根脉和根源。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贯通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也是贯通于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极强的学理性。比如,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互鉴等,这些概念、提法学理性极强。

4.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键词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即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和“两个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这就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那么,如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点:一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只有相互契合才能相互结合;二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三是“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四是“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五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是“两个结合”的内核。

(二)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和意义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主体通过对象性实践活动把握客体的特性。文化主体性是人的文化活动自觉意识和自主立场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标识。“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传统是民族的根脉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失去了文化主体性,没有了自主立场,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就如流浪者没有了家,没有安身立命之地,成为“文化的流浪者”,无所依托,无“家”可归。没有文化主体性就在文化意义上迷失了自我,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

(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导向

1.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问题是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魂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脉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但要认识到魂脉和根脉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统一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的,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之中,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而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之魂,也体现中华文化之根。说到底,“第二个结合”就是魂脉和根脉的融通。

2.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问题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体中用”“中用西体”,所要探讨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形成“古今中西之争”。今天我们对待“古今中西之争”的正确立场和态度应当是:对传统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自信自立;对西方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视、平等交流对话。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体意识、自主立场,对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3.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和原理性成果,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课题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四)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逻辑理路

1.以“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内在生成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体现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又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既学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如此从“文明蒙尘”走到“文明新形态”。

2.以“旧邦新命”贯通古今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阐旧邦以辅新命”。这里,“旧邦”指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新命”指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发,使中国式现代化可感可知可行,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另一方面,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历史底蕴和精神力量。“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这一贯通古今的链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3.以“文明互鉴”融通中外

我们讲中华文化发展繁荣,讲建设文化强国,一定要有世界视野,一定要胸怀天下。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中,“同”与“和”是两个概念。“同”是单一性,没有差异;“和”是多样性,包含差异和不同。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只有一种语言、一种文字,那是难以想象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因此,世界形势越是复杂多变,就越需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越需要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

我们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包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美与共,融通中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范璧萱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