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认识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思考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有重大创新性意义的命题。他在阐述这一命题时先是论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表明毛泽东同志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就蕴含了“两个结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中国特点”,应当既包括中国实践的特点,也包括中国文化的特点;他论述的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应当既包括中国革命的命运,也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承;他阐述的“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更是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有机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从而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就是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与之相结合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正式开幕。5月14日,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把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同志称赞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为什么强调“民族智慧”?举几个例子。比如,实事求是。我们都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正是借用了中国的古语,即东汉班固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描写汉景帝之子刘德治学严谨,谓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予新解,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见,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又如,哲学。毛泽东同志哲学“两论”中,《实践论》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阐释与总结。《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其中前半句讲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后半句讲的是知和行的关系,就是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结合。再看《矛盾论》,它讲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点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理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学说。可见,《矛盾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结合。再比如,军事。毛泽东同志谈论最多的是《孙子兵法》,其中特别欣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古代的许多战例,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他也常提及。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谈到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时我们应采取的方针,他说: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就是你来了,我们让一下;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以及它们的特点,作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看这三个词:“民族的”,就是独立自主,就是文化自信自强,强调文化主体性;“科学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赛先生”;“大众的”,就是民主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德先生”,体现了我们的自主立场和主体意识。
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第二个结合”时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的这段重要内容,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从“植根”开始,以“扎根”结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园。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篇重要讲话的题目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是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发表的。三个多月后的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可以说,这篇重要讲话为“两个结合”的提出作了铺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