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今天,围绕“‘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这一主题,分三个部分展开:一是“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角来阐释“两个结合”;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两个结合”;三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两个结合”的内核,主要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来把握“两个结合”。
一、“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那么,这一命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简单梳理一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延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论持久战》;到1938年10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同志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理论创新的主线,是极具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核心概念,具有本源性和统摄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历史主动。可以说,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中,最具原创性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的奴隶”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从“理论上的搬运工”到“体系化学理化”,从“学徒状态”到“原创性贡献、原理性成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
(二)“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和关键词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关键词是什么?答案就是两个字,“结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就是倡导“第一个结合”。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1945年4月20日,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重要文献,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词就是“结合”。
(三)如何理解“结合”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视域看,是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五四运动时期,也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初以翻译、摘译、编译原文为主,内容大都片段化,并不完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也更加系统。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他创办了《新青年》;李大钊,他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而且他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唯物史观”课程,是中国高校里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陈望道,他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第一人;等等。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延安时期,也就是从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涉及战略方针、军队建设,以及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比如:1937年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又被称为哲学“两论”;1938年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也被称为“三论”;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1942年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被称为“延安整风”三篇论著;等等。《毛泽东选集》四卷共159篇文章,有112篇诞生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集》八卷的802篇文章,有385篇写于延安。这些重要文献,标志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从“两个结合”的视域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丰富发展“一个结合”、继承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基础上,适时提出“两个结合”并加以深刻论述。相较“一个结合”,“两个结合”在表述上把过去“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改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的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定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第四,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融通,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魂脉与文化的根脉的结合与融通。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统一,立足中国实践和植根中华文化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的统一。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四)如何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强调‘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习近平总书记继续说道:“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综上而言,“两个结合”,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另一个是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上展开,既揭示其实践意义,也阐释其文化意涵。“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