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将对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我们要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把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综合采取工程、农业等措施,实现土地平整、旱涝保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0多亿亩高标准农田,占现有19.29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提高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因为南方北方不一样,平原山区不一样,县与县的情况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各地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工作,既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又强调因地制宜推进、分类施策。要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国家标准突出旱涝保收、抗灾减灾、产能提升等基础性、通用性要求,省级层面细化制定田块整治、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具体要求,市县级层面制定简便易行、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务实管用的标准体系。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要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可不局限于永久基本农田。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7个区域。各地要细化建设分区,分类施策,针对性破解农田生产障碍因素。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既要建设好,也要管护好,让其发挥持续助力粮食生产高产稳产的作用。要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明确运营管护内容和标准;各地可结合实际探索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严格保护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高标准农田设施,对因灾损毁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年度改造提升建设任务及时修复或补建。加强农田后续培肥和质量监测,防止地力下降。严禁将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排放、倾倒、存放到农田。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运营管护经费。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只要我们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扎好长效运营“篱笆”,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一定能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宣讲家网 何长青)
作者单位: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