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北京,绿意涌动。据4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为期一周的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活动于7日收官。过去一周,120万人次首都市民植树栽花、清理绿地、抚育林木、认养树木,全民齐动手,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的长远之举。北京以“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让森林覆盖率从开展义务植树前的1980年12.83%跃升至2024年44.95%,实现了从“风沙围城”到“推窗见绿”的生态蝶变。这场绿色接力,既是一部全民参与的生态建设史,更映照着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刻变革。
绿色量变见证初心坚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理念,在北京化作持续的制度实践。数据显示,自1980年至今,北京累计1.1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种下2.2亿株苗木,相当于每棵行道树都经历过市民双手的抚触。当西城区居民在15个会场播撒花卉种子,当通州区600组家庭在首届家庭植树节种下乡土植物,这些微小的绿色行动正汇聚成生态质变。可以说,这些年,义务植树早已超越单纯的造林活动,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重要纽带。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北京将各类公园数量增至1100个,让91%的居民享受着“500米见园”的便利,这正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精神的最佳诠释。
创新机制激发全民参与。面对超大城市绿化空间受限的挑战,北京以创新破解难题。目前,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已拓展为8大类47种,将绿化从郊野延展至城市肌理:东城区市民在环二环绿道悬挂树牌,朝阳区亲子家庭在红领巾公园学习植物知识,顺义区志愿者在社区抚育600平方米绿地。特别是“花园场景营建类”的创新设计,让阳台种花、屋顶植绿这些“方寸之举”都能折算为植树义务。这种“人人可参与、处处能尽责”的机制创新,既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思维,更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数据显示,在活动周期间,市民养护树木102万株,这种“建管并重”的转变,标志着全民植绿护绿意识质的提升。
花园城市照见美好生活。当44.95%的森林覆盖率不再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当1100座公园成为市民的“第二客厅”,绿色已成为北京最动人的发展底色。在红领巾公园科普课堂认识乡土植物的孩童,在后沙峪镇新植灌木丛中漫步的老人,用手机记录阳台花园盛开的青年……这些生动场景构成新时代的“京城春居图”。正如新版尽责形式中“庭院一棵树”的设计所昭示的,城市绿化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从生态工程升华为生活美学。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建设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植绿护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义务植树日的设立到花园城市蓝图的绘就,从防风固沙的生存需求到诗意栖居的美好追求,实践证明:当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人心,高楼大厦的都市也能生长出“绿水青山”的乡愁。这或许就是“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藏在每一株亲手栽种的绿意里。(宣讲家网 刘纯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