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D61;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4-0009-03
话语作为社会实践产物,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不仅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及时代特征,还具有阐释解读时代的建构功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扎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指明方向,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魂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思想指引
在坚持理论创新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关键是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在推动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创新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党的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构建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话语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内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时代发展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一是在理论层面保持先进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去分析问题,为应对新时代新问题提供坚实的话语支撑。二是聚焦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探索。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阐述其背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运用与发展,以创新话语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出发,解读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举措,让话语体系真实反映时代成就与发展方向,增强其现实说服力和解释力。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议题讨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话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与世界不同理论话语体系进行交流互鉴,吸收有益元素丰富自身,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价值的话语典范。
“根脉”——注入独特文化底蕴与精神标识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从古代典籍的历史智慧到民间传承的精神瑰宝,都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传播融入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特别是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涵。“人民至上”价值观追溯至“民为邦本”的治国智慧,“共同富裕”理想赓续“天下大同”的千年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将“小康社会”的千年憧憬升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焕发时代价值,表明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在文化自信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完善,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深入理解并充分发掘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提炼出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天下太平”“和衷共济”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在继承发展中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深邃的全球视野和深切的时代关注,促进全球价值观念的范式转变与话语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新时代,要着眼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
“魂脉”和“根脉”结合——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的着力点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文明观,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出磅礴且持久的生命力。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释中华典籍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性与时代适应性,当与中华典籍深度碰撞时,能够打破古今隔阂,让传统智慧与科学真理相融合,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光彩。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合,实现潜移默化的价值融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方法等,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补充,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注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利用好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发人民群众立足生活、扎根传统的话语生产动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坚持“魂脉”“根脉”有机融会贯通。一是突破西方话语桎梏。“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时代,要进一步打造标识性概念、生成标识性范畴、凝练标识性话语表达,从范式上突破西方传统话语体系桎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二是着眼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三大全球倡议,从世界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视角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天下大同的胸怀,在国际合作中传播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三是把牢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成就,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话语构建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活力。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指导中国道路,持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是2024年度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能源行业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3VSZ0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4,(18).
[作者简介:盖逸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