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4月6日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假期,北京接待游客总量959.3万人次,同比增长6.2%;实现旅游总花费115.0亿元,同比增长9.5%。
4月4日,游客在北京国家植物园内赏花。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春和景明四月天,踏青赏花正当时。文旅业关联度高,能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作用,不仅带动多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发展集聚人气、财气。在传统祭扫与踏青赏春的双重需求下,北京文旅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文化活动创新、政策精准赋能、服务保障升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证明,塑造文旅文创新品牌,彰显文化遗产新魅力,扩大文化服务新供给,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这为促消费、扩内需注入了强大动力。
清明假期期间,北京文旅市场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为核心,构建了“传统+现代”“雅俗共赏”的消费生态。 全市150个演出场所举办877场线下营业性演出,覆盖话剧、音乐剧、戏曲、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吸引观众24.9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02亿元;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等高端艺术演出则满足了文化深度体验需求……这个清明假期,北京演出市场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北京推出丰台“花朝汉服节”、延庆“细雨踏春日”等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将踏青、非遗体验与文明祭扫结合,线上“云献礼”和线下诗朗诵会等活动,既传承了清明文化,又赋予其时代新意。此外,借势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预热,全市推出12条“跟着电影去旅游”线路,串联前门大栅栏、怀柔影都等电影取景地,吸引游客通过“打卡”电影场景感受艺术与现实的交融。群众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电影文化跨界联动,文化活动“破圈”引流,激活消费新场景。
北京市通过主题化、场景化的政策设计,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以“赏春花、看世遗、品文化”为主题,以北京中轴线、长城等世界遗产为核心点位,推出包括天坛公园、北京园博园在内的“北京春日10大赏花胜景地”。发布天坛公园、北京园博园在内的“北京春日10大赏花胜景地”。天坛公园的丁香、颐和园的玉兰、八达岭长城的杏花、门头沟潭柘寺玉兰、中山公园郁金香……一个个特色花卉景观,成为社交平台热门打卡点,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产结合,吸引游客“边赏花边读史”。同时,12条电影主题线路不仅串联了拍摄地,还融入影视博物馆、创投基地等产业元素,如“古北水镇·长城脚下取景游”将旅游与影视工业结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赏花经济”引爆春日流量,世遗线路深化文化内涵,电影IP赋能城市空间,政策精准赋能,打造北京文旅“流量密码”。
文旅市场的繁荣离不开精细化服务与安全保障的支撑。通过“北京赏花地图”一键导航、打车优惠券发放等数字化服务,降低游客出行门槛;天坛非遗文化展、颐和园“雨燕万里行”科普活动丰富了游览内容;商业街区、自然山水、文体娱乐等多类型场所协同发力,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等十大热门景区贡献超千万人次客流……便民措施优化体验,全域联动释放消费潜力,这些精细化服务举措背后,体现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有效提升文旅“舒适度”。数据显示,清明期间,市区文化执法部门出动847人次,检查513家次文旅场所,及时整改问题,确保市场秩序规范。实践证明,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当代人的体验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推动服务保障升级,让清明假期既有文化温度,更具服务质感。
旅游不仅是流量经济,更是口碑经济。清明假期北京文旅的火爆,是“文化+政策+服务”协同创新的成果。从传统节俗的现代表达,到电影IP的场景转化,再到全域服务的细节打磨,北京正以“文旅融合”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与城市品牌增值。未来,如何持续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体验形式,或将成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课题。(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