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D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4-0055-04
社会好风气离不开好家风的支撑。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出“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的重要论断,创造性地指明了一条社会风气治理之道,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家庭家教家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看作是彼此关联的共同体。个人品行、家教家风、社会风气、国家面貌会相互影响。人不离家、家不离国的中国式家庭文化,孕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成为联结家人、家庭、国家的基础和纽带。家庭是个人的身心居所。“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家庭是国家的根本。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德育之根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德育的根源在家。家庭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场域。人的道德认知的基础阶段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人在道德认知基础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念十分牢固,一经确立,就再难更改,可以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家庭是培养道德共情感的发源地。道德情感是激发道德共鸣、引发道德行为的强大内生因素。家庭是培养道德共情能力的最初场所。良好的亲情体验会激发人的各种道德情感,引导人做出良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家庭是习惯养成的原始土壤。人的习性大多是在家庭里养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影响子女养成一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言传者”和“身教者”。“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好家风涵养好社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领导干部家风是社会风气变动的风向标。领导干部家风不正会败坏社会风气。“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社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群众往往通过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看党风廉政建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激励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群众看领导干部,往往要看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往往从这里来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进而从这里来看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治理社会风气的关键一招
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心所向。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进行社会引导和治理。现代社会风气治理面临很大难题,关键在于能否找准并筑牢塑造社会团结力量的现实根基。家国情怀是中国式家庭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蓄积社会力量、增强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支撑社会风气建设,既是化解现代社会风气治理难题的“中国之道”,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社会治理资源的“中国之治”。
社会风气治理面临的现代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模式。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市场再生产系统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催生出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现代道德的西方形态更加推崇个体权利,强调人在道德上地位平等。平等道德主体的个性化选择路向越多,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势态就越盛,将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遮蔽了个体看向共同价值的视野,造成社会一元价值导向难以形成、社会团结力量不断衰弱。不同个体间的价值纷争和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分裂了共识、撕裂了社会,已成为西方国家挥之不去的文化梦魇。现代西方社会一直在努力寻找塑造共识的方法和增强团结的力量,结果却不尽人意,乏善可陈。在智能时代,随着技术增强手段对个性化权利诉求的加持,由社会团结力量持续衰弱引发的各种社会治理难题或将很难破解。
家国情怀是中国社会团结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社会团结力量的文化甘泉在家庭。家国情怀就是源头活水,是遗传在中国式家庭中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家国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的文化纽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家庭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是联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现实纽带,是在价值多元社会凝聚价值共识的天然基础,是增强社会团结、汇聚民心所向的精神伟力,是化解现代社会风气治理难题的有效法宝。要善于练就“引家风治世风”的关键一招,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支撑社会好风气的实践路径
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支撑社会风气建设,要大力弘扬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家风建设,领导干部要带头建设优良家风,要建设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关系,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家风建设。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实践意义,始终把培育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作为家风建设的核心主题,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优势、担起责任。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争做奋斗者,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领导干部要带头建设优良家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始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作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作表率。
建设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关系。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多福社区考察时提出了“两邻”理念: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社区是家庭与社会的中间地带。家教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社区传导的。社区是基层社会推动家风建设的枢纽和关键环节,只有把社区风气建设好,家风和社会风气才会两头好。邻里守望、邻里团结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应大力推进“两邻”理念指导下的社区建设,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家校社联动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动起来,品德教育就有保障,效果就好。如果三者出现“断档”和“脱节”现象,品德教育不仅难成气候,甚至可能功亏一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一定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努力形成育人全链条。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数据项目“北京城市文明指数研究”〈项目编号:2022K203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J].求是,2025,(3).
[2]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张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