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角兽企业位居全国第一,意味着什么?

北京独角兽企业位居全国第一,意味着什么?

XxjdzbC007087_20250402_CBMFN0A003

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人形机器人“Casbot01”在向参观者“比心”。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据4月4日光明网报道,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组数据吸引社会目光: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近30%。其中,北京市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世界前三。

创办10年以内,估值10亿美元以上,获得过私募投资但未上市,同时具备这三大特点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独角兽。它们通常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或前沿的技术或产品,能够在市场中保持快速增长,很有可能成为行业巨头。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覆盖57个城市,“北上深杭广”数量集聚超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居首,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分列二至五位。

科技创新,硬核实力构筑核心竞争力。北京的独角兽军团中,硬科技企业占比高达71.3%,5年来增长了28.3%,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创造出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成立不足3年的AI大模型企业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迅速崛起,全球首个能够模拟人类手操作手机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在这里出现,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火箭在这里研发,首颗RISC-V边缘计算芯片在这里诞生。这些创新成果彰显了北京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科教人才,创新源头激活“第一动力”。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24年北京地区有58项成果获评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国约三成。由在京院所、高校或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始终领跑全国,带动一批高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北京市在众多可能实现爆发的重大领域提前布局。坚持长周期超前布局,最大程度转化北京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搭建起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9153.3亿元,知识产权价值不断释放,正向着万亿元台阶迈进。科教人才强大引擎,驱动着北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高速前行。

政策支持,雨林生态孕育创新群落。北京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资本+场景”的立体支撑。北京出台“独角兽十条”全链条政策,为独角兽企业配备专职服务管家,鼓励申报前沿或颠覆性技术项目并给予研发费用支持,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等。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1.14万亿元,8支政府产业基金形成千亿级投资规模。当前,北京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出台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30余项细分产业政策,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前瞻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6G通信、量子信息、新型储能等20个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潜在独角兽。北京以精心营造的政策“雨林”,滋养着创新企业的茁壮成长,构建起具有强大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角力场中,北京以独角兽企业的集群式突破,率先蹚出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升级路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不仅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京独角兽企业的崛起,既是中国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集中显现,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