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对策
(一)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原始创新方面,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同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要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上,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二)制度创新
通过制定和实施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政策,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完善科技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产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性的突破和应用,同时要完善容错机制,培养耐心资本。在产业链升级方面,我们可以制定产业链补链、延链以及升链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在绿色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机制,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我们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我们可以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法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则,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管理创新
资源优化配置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在劳动要素配置方面,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在资本要素创新方面,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和优化资本的流动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推动组织结构变革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推动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组织变革,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提升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数据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支撑。在供应链管理领域,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精准预测和动态优化,提升资源的效率配置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完善考核机制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建立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的应用和突破。在绿色发展领域,推动建立以绿色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构建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机制是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数字技术的转型升级。
(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不仅体现在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引导和扶持上,还体现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空间。政策支持是调整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包括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完善科技金融的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推动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制定产业链补链、延链、升链政策,推动产业升级。
(五)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供给,而人才培养要与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而新质生产力将这一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要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在产学研协同机制方面,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要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注重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避免单纯以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评价人才。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保障,推动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技术,提升我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鼓励支持国内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全球化新活力。
(六)国际合作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内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还要通过与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融合共享,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当前,全球创新进入空前密集合作阶段,国际竞争愈发体现为生产力迭代的竞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竞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能有效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