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刘江宁:解锁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潮头(3)

二、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及其特征

传统生产力主要是以资源、要素投入为核心,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则注重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作用,强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显著的创新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特征。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创新有三个层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还包括业态模式、管理方式,以及制度层面的创新。高效性体现在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提升上,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出效率的提升。可持续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强调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系统性则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上,通过技术、产业、制度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形成完整的创新发展体系。

新质生产力还具有发展路线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它不仅依赖于科技创新的突破,还需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制度机制的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政府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各界则需要共同推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从内涵上来看,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于资源、要素的投入,以及劳动力的简单协作,以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则是以创新为驱动,更加注重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综合应用,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从特征上来看,传统生产力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显著特征,其增长模式是粗放式的,容易受到环境的约束和资源的影响。新质生产力则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系统性等特征,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体系。

从发展路径上来看,传统生产力以要素驱动为主,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在初级阶段能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但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其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新质生产力则以创新驱动为主,是多维度协同的发展过程,依赖于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制度创新等。

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来看,传统生产力的增长模式往往难以实现结构优化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容易陷入高增长低质量的困境。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则更加全面和深远。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新发展方向,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

新质生产力理论来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等,这些理论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通过对传统理论模型的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新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要素的优化组成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开放合作推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