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强调的重要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提出了要改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充分运用的方法论。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面对面”察民情、“心连心”听民声、“实打实”纾民困,确保调查研究工作研之有向、研之有理、研之有效。
“面对面”察民情,在发现问题“零距离”中确保“研之有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是发现问题,走近基层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从滹沱河畔到太行深处,从南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始终不忘百年大党的优良传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常在人民之中,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光辉榜样。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机遇,在“四下基层”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移”,以“蹲下身子看蚂蚁”的心态走近基层,挽起裤脚走进田间地头掌握助农增收第一手资料,迈开步子走街串巷体会市井烟火,深入车间一线看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多到困难群众家中看柴米油盐……以“双手带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两脚沾泥”看到第一眼真实,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调查研究作为摸实情、察民情的重要手段。
“心连心”听民声,在分析问题“零距离”中确保“研之有理”。调查研究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政策制度,一头连着社情民意。贵州遵义花茂村的小楼下,四川大凉山贫困户的火塘边,重庆石柱县华溪村的院子里……一个个调研座谈会开在乡野间,开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视调查研究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拿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以“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做到“鸡毛蒜皮”的诉求不放过、“柴米油盐”的唠叨不忽略,学会从基层干部群众抱怨的“问题声音”里找到“矛盾症结”、从复杂诉求中厘清“责任清单”;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理清问题的逻辑。要拿出“绣花精神”,把通过调研得到的大量零碎资料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破解问题的有效办法。
“实打实”纾民困,在解决问题“零距离”中确保“研之有效”。“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是否充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全民动员、问计于民,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为福州发展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一项项科学政策的实施,都是充分调研的结果,解决了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特定难题。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党员干部要拿出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整改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金点子,做深做实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机制,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讨论进入决策,并开展实践,做好成效跟踪,随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确保调查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组织和群众的检验。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勤于深入基层、善于问政于民、敢于动真碰硬,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零距离”,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宣讲家网 祝中炎)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