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在村寨的信团鼓楼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民族文化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精神价值的文化瑰宝,要依托文旅融合发展契机,从文化传承保护、特色凸显、创造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推动民族文化持续绽放绚丽光彩。
这是2025年3月17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拍摄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聚焦传承保护,推动民族文化延续性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文旅融合的基础,只有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各民族地区要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手段,扎实做好文化传承和保护文章,不仅要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做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非遗技艺等保护修缮工作,而且要持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民族语言、服饰、建筑、节庆、手工艺等方面的文化精髓,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借助文旅融合,不断扩大地区文化的知名度,从而为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持。
突出地方特色,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化发展。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如藏族的唐卡、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民族文化的特色化和品牌化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各民族地区要树立文化品牌化发展思维,通过办好地方民俗节日、总结提炼文化符号、讲好特色文化故事等方式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各类媒体平台的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宣传推广活动,持续增强民族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创造经济效益,推动民族文化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创造经济效益,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持续的动力,文旅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各民族地区应立足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开发民族风情景区、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推出民族特色演艺项目等,适度适量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旅游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当地居民通过制作手工艺品、提供民宿餐饮、参与演艺活动等方式分享旅游开发红利,以更好的经济效益保障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绽放光彩,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聚焦传承保护、突出地方特色、创造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还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宣讲家网 冯玲艳)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