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年数字产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利润总额达2.7万亿元,增长3.5%。亮眼的成绩单勾勒出数字经济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曲线,释放出产业动能加速转换的鲜明信号。
从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供应链;从AI算法精准预测消费趋势,到数字孪生技术重构制造流程……寻常场景生动注脚数字生产力革命。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数字产业正以“链式突破”重构竞争优势。《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技术赋能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色。在浙江,数字孪生技术让新能源汽车研发周期缩短30%;在广东,AI质检系统助力电子制造良品率突破99%。当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当“5G+工业互联网”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技术不再是悬浮的概念,已然变成生产线上的智能机械臂、物流园区的无人驾驶货车、农田里的精准灌溉系统。深度融合,正在传统产业基因中植入“数字密码”。
数字产业集群的崛起,重塑着区域经济版图。长三角“数字湾区”汇聚超百家独角兽企业,珠三角“智能走廊”孕育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贵州“算力枢纽”通过“东数西算”吸引千亿投资。这些集群通过数据要素流通、人才跨界协作、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起“1+1+1>3”的生态优势。发力数字产业“新赛道”,抢抓机遇,奋跃而上,数字产业集群并非简单的地理集中,而将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化学反应场。
制度创新的及时跟进,为产业突破扫清障碍。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扩容,数字经济领域首部法律《数据安全法》构建风险防护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拳既护航产业规范。 当产学研用形成“创新飞轮”,当资本、技术、场景实现“三角共振”,数字产业的未来空间正逐步打开,并在政策护航中持续拓展。
站在35万亿元的新起点,数字产业既需要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更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唯有让技术创新的种子在产业沃土中扎根,让制度保障的阳光普照创新丛林,方能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永动引擎”,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宣讲家网 段宗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宣讲家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