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3月17日报道,如今,首发经济成为各个城市竞相角逐的赛道。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提及,“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来京‘首演’‘首展’‘首发’”。在文旅消费越发强劲的时代大势中,好戏云集的“演艺之都”正在为北京的首发经济注入更多当代内涵。
“首发经济”发轫于“首店经济”,进化为涵盖新品首发、品牌首秀、区域首店、行业首牌、模式首测、技术首展、设计首创、艺术首演、服务首推、体验首试等全链条发展的新型综合消费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并将其列为2025年扩内需的重点举措之一。
“首发”“独家”选中北京并非偶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着深厚的“首发”传统。众多艺术院团汇聚于此,诞生了无数经典之作,从话剧《茶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舞剧《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北京舞台承载了大量的“首发”记忆。此外,北京观众对优秀文艺作品有着强劲的消费能力。外方团队通常对北京的市场更有信心,也期待演出的口碑从这里发酵、辐射,带动其他城市的巡演票房,所以都很倾向把巡演第一站落在北京。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首发”“独家”添砖加瓦。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2025年,北京市将优化相关政策措施,其中首演首发剧目不少于100部。《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等一系列利好创作演出的顶层设计接连落地,让北京舞台的“首发”时刻高光不断。
首发经济擦亮“演艺之都”品牌。如今,北京舞台好戏不断,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等各类演出精彩纷呈,不少演出以首发或独家的形式呈现。这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更让全国各地的剧迷纷至沓来。大量高质量的首发演出,让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演艺领域地位愈发凸显,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观众对北京舞台的期待,已从单纯的欣赏演出转变为对首发和独家的追求,“北京总会有那么几台演出,是你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这种口碑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演艺之都”的品牌价值。
首发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活力。随着“跨城观演”的流行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北京舞台的“首发”效应不再局限于票房收入。如凤凰传奇的“鸟巢”演唱会,跨城观众占比超一半,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多元消费。剧场演出也不例外,《雨中曲》上演时,从上海、深圳远道而来的观众众多。剧场围绕演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打卡装置、文创产品销售等,构建起以剧场为枢纽的文化消费生态圈。2024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充分显示出首发经济在激活文旅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来,北京应充分挖掘“演艺之都”的独特魅力与内在优势,紧紧抓住首发经济这一关键引擎,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首发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共进,让首发经济为北京的文化繁荣持续赋能,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