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人工智能既存在着未知,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更是一个莫大的机遇。党员干部应当建立理性的“AI观”,正视AI,探索AI、用好AI。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应用场景已经扩展到了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一些地方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比如,有的地方配备了基于DeepSeek开发的人工智能办公系统;有的地方“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承担政务服务、社区治理、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领域的辅助角色;有的地方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数据整理、报表填报、信息核对等工作交给了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还有的地方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但是,也有一些现象需要我们注意并加以预防。比如,有的干部对新技术不了解、不掌握,出现了“本领恐慌”和“数据焦虑”,担心被技术取代,导致主观上有了排斥、质疑的想法;有的干部心理“躺平”,目的不纯,想的是责任“转嫁”、技术“背锅”;还有的干部片面掌握、盲目追捧、过度依赖,把人工智能当作“电子秘书”,陷入了盲目“崇拜”怪圈,甚至强制要求、脱离实际,滋生了新型的形式主义,“技术赋能”变成了“技术负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的转变重于技术的升级,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助力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放下心理的负担,不夸大、不贬低,理性看待机遇和挑战,主动接受、主动适应、主动掌握智能化工具带来的新变革、新变化,实现工作的更新和迭代。
“算法”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是参谋、是助手,不是替代初心坚守的借口。人工智能再好,也不能放弃人的思考,让人工智能发挥辅助作用,就要有驾驭人工智能的过硬能力。要主动学习、掌握、运用新技术,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敢于打破思维的枷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找到新技术与群众需求完美嵌套的结合点,确保技术应用的科学性、适配性和合理性。要充分考虑数据背后的情感共鸣和价值理念,不断强化对数据的洞察能力,对计算结果始终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避免冰冷的数据成为和群众之间无形的“隔心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