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一重要论断道出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诞生于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这一语境中,人民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成,又肩负着构建未来社会的使命,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同时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构成了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成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人民的革命。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成长史,就是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奋斗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印证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明确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必须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广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反映人民愿望、回应人民关切、响应人民诉求、增进人民福祉,切实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保障和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整体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人民发展的全面性需要,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统一。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宗旨,把造福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从国防建设到环境保护,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方位提升和历史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的新型现代化,始终指向和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以“头等大事”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使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徐梦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