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同全球南方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南南合作的参与者、引领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既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南南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更蕴含着公平性、可持续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追求。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支持更多“全球南方”国家以正式成员、伙伴国、“金砖+”等形式加入世界现代化事业中去,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
“全球南方”的概念萌芽于20世纪中叶的反殖民浪潮。1955年万隆会议首次凝聚亚非国家共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南方国家从政治独立迈向集体发声。1964年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进一步将经济诉求纳入议程,推动南方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单元。冷战结束后,南方国家演变为“基于相似历史遭遇、发展诉求与全球治理愿景的国家群体”。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主要来自三重动力。一是“全球南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过去20年,“全球南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24%增至40%以上。二是多极化加速。“全球北方”主导的治理体系失灵,气候危机、贫富分化等问题推动南方国家联合行动。三是数字技术赋能。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境电商、数字基建增进了合作交流,形成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合作趋势。伴随整体力量的上升,“全球南方”国家在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公道正义、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今世界稳定、向善、进步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G20峰会等多边平台上,围绕气候融资、粮食安全、债务减免等议题形成合力,唱响“南方声音”,展现“南方担当”。例如,在《巴黎协定》谈判中,“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南方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此外,中国与巴西、阿尔及利亚等国发起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提出“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冲突,展现了南方国家作为“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的担当。
中国“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启动的首批项目中,涵盖减贫、抗疫、绿色转型等领域;巴西与拉美国家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碳排放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挂钩,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东盟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成世界最大自贸区,加速“全球南方”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全球南方”的崛起不仅是物质力量的积累,更是发展动能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实力的整体提升。
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
“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标志着国际格局从“北强南弱”向“多元均衡”转变,文明叙事从“西方中心”向“和合共生”演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为“全球南方”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始终与南方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南南合作的政治基础。这种基于反霸权、求平等的集体身份认同,使中国始终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出身南方、心系南方、扎根南方,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反对零和博弈与军事同盟,通过建立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协调合作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是支持“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中国通过发展援助、基建支撑与机制创新,为“全球南方”国家破解现代化难题提供“工具箱式”解决方案。例如,中国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光伏电站、应对海平面上升等挑战;通过“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帮助发展中国家打通物流瓶颈;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帮助非洲建设公路和铁路,显著提升区域联通性;中国主导的亚投行重点支持能源、交通等“发展命脉”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倡议”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行动导向六大核心概念,推动南方国家全球发展合作。二是全球安全倡议。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通过技术赋权、规则共商、能力共建,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三是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旨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冲突。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与实践,其本质是通过发展权再平衡、安全观再定义、文明观再启蒙,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
以“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谱写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追求,没有“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未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文明互鉴为纽带,“全球南方”将推动国际秩序从“霸权治世”走向“和合共生”,中国将继续与南方国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东方智慧解答时代之问,共绘公平、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新图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谱写新篇章。
携手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为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经济贡献看,2008年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份额首超发达经济体,至2022年这一比例已跃升至58.3%,这些数据表明,“全球南方”的现代化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从战略价值看,“全球南方”国家覆盖世界85%以上人口,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释放的巨大市场潜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新空间。从更深层次看,南北发展鸿沟仍是国际秩序的主要矛盾。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发展中国家的5.8倍,全球73%的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在南方国家。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既是为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动力,也是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一些南方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内生动力不足是“全球南方”整体发展受限的主要瓶颈。当前,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面临三个关键阶段,一是动力转换关键阶段。尽管南方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在提高,但数字鸿沟依然显著,非洲仅28%的人口接入互联网,远低于63%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绿色转型压力加剧,发展中国家实施低碳战略的成本占GDP比例远超发达国家,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面临瓶颈。二是秩序重构关键阶段。世界银行投票权中,G7国家占比40.3%,而南方国家仅占34.6%,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制约凸显。三是合作深化关键阶段。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正致力于与非洲合作,突破非洲基础设施缺口、技术工人和资金短缺等发展瓶颈,为增强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作出杰出贡献。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零和博弈,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为“全球南方”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个文明”协调推进,为南方国家破解“经济增长—生态破坏—社会失衡”困局提供范式。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动“全球南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独立自主、渐进式改革与科技创新驱动的协同发展。中国以自身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南方国家提供了三大启示。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普惠性增长,如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构建全产业链能力,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建成中老铁路、蒙内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带动当地工业化水平提升。三是推动技术自主化,例如通过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等平台,实现技术转移与本土创新能力培育的双向互动。这些经验为南方国家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