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两会期间,科技领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他们围绕科技的前沿进展、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纷纷建言献策,勾勒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 雷军:要把最新AI应用到各个终端
过去15年的创业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小米作为制造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将继续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加大培育新质生产力,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各个终端上,让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 周云杰:AI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
总结下来有3个关键词,坚守、创新、共赢。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家电创新的佼佼者,全球每10件家电专利有7件来自中国。人工智能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不断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 苗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数据要素作为其核心驱动力,其价值亟待充分挖掘。因此其建议,完善国家统筹协调机制,打破数据分散壁垒,推动全国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 马新强:重视青年人才,助力科技创新
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乎科技创新的未来。希望能通过良好的政策、机制设计,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做主角。
全国人大代表 李东生:制造业升级需资本与创新,AI注入新动能
中国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需要依靠持续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而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机器人技术飞跃,打造核心技术底座
我们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能够快速地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我们国家的工业和农业。我们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把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把机器人的系统性还有类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也成为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 张云泉:超智融合突破“算力围城”
● 出台高端智算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智算中心分级准入标准。
● 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大模型领军企业,打造世界领先开源开放主权级基础通用大模型。
● 建设国家级大算力集群,引入先进算力调度、分配、优化和管理技术。
● 设立“智算工具链产业基础再造”和“超智融合”专项研发基金。
● 释放更多高价值场景,放宽应用准入,开展行业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 谭铁牛:增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支撑力
增强基础研究原创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深耕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强化关键技术攻坚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勇挑重担,在突破“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应有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应持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 周鸿祎:聚焦安全与人工智能,重新审视大模型幻觉
幻觉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大模型具备真智能的体现,是走向AGI的基础,它让大模型体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能够在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 齐向东:关注人工智能安全,多管齐下保障发展
针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要从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成果应用三方面入手,系统提升安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网、光明网
责编:张慕琪 校对:吴成玲 审核: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