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黄仲山研究员在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京师讲堂”开展讲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黄仲山研究员在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京师讲堂”开展讲座

2月2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会会长黄仲山研究员应邀在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京师讲堂”开展讲座,主题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生活”,与广大市民分享关于非遗的历史知识以及北京非遗在生活中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趋势,并且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

黄仲山在讲座中提到,北京作为千年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活的交融既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延续,也是现代都市文化活力的体现,这种交融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的张力中,塑造了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生态。讲座分享了什么是非遗,非遗有哪些门类等关于非遗的基本知识。

1

讲座接下来讲述了北京非遗的历史,提出北京非遗历史是一部生活史,北京城市的历史除了记录在史书里的朝代变迁、兴衰更替,同时也记录在极为平凡的市井生活痕迹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非遗,因此非遗的历史既是一部城市史,也是一部生活史,记录了北京最具细节也最温暖的生活记忆。黄仲山列举了老北京的姜丝排叉、豌豆黄等小吃、天桥中幡、京西太平鼓等传统绝艺、抖空竹、吴式太极拳等市民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京剧、北方昆区等戏剧项目以及老北京的兔儿爷、毛猴等有趣的小玩意儿,这些非遗显现出老北京生活的趣味,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让北京城市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里有面,不仅让民众日常的吃喝玩乐有了更好的去处,有了更好的选择,而且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和生活的温度。

讲座提到,非遗在当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现代流行文化交织融合,非遗文创产品受到追捧,非遗老字号也在现代商业市场中焕发新风采,在数字时代,非遗数字化呈现出生动的历史生活场景,通过这些事例说明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保护与传承的道理和方式。站在历史角度来看,非遗在特定历史时期往往也是一种流行文化,只不过随着时代更替,时尚成为传统,流行成为经典,其中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对现代社会,面对年轻人群,将非遗文化重新输入流行元素,使其重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宠儿,这样,非遗“活态”文化才真正地活在社会的肌理之中,使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

讲座最后,黄仲山研究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非遗分级分类保护的方式以及如何做到科学保护等问题。这场讲座是将智库科研工作与服务市民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