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其中,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5年2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翟慧勇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纵观世界发展史,以生产力飞跃催生的历次“农业革命”,无一不为经济腾飞和国家强大提供了基础条件。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农业领域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撑。
近年来,各地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械纷纷“上岗”,参与到地种水肥药全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让一幅幅火热的“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上铺展开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正当其时。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聚焦种源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快科技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各类农业创新资源和力量,深化产学研融合,形成“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创新合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作物育种、畜禽种源、高端农机制造等瓶颈,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格局。着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激发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创新动能,让科技自立自强在农田里开花结果。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科技赋能农业、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文数量、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够高。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智能感知、精准作业、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向农村延伸覆盖。借助县域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乡村“科技小院”等,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活动,以点带面打通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周边农户与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创新繁花”不断转化为“丰收硕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育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精准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实用型农技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激活人才队伍建设“一池春水”。加强“引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增强各类科技人才下乡服务的“吸引力”。突出“用才”,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搭建好实现人生价值的“乡村大舞台”,让更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农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沃土。扎根这片沃土,深耕细作、惟实励新,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装上智能引擎,必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新蓝图变成幸福美好的新未来。(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