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非遗”遗产化与资源化的蝶变新生

报告人:郑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简 介:“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通过创新与融合,让其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实践。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解读了“非遗”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从遗产化与资源化两个方面,介绍了“非遗”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总播放:5462
发布时间:2025-02-20 16:09

     

    郑茜讲课

    郑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如今,我们对“非遗”一词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了。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2001年5月,昆曲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项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项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件事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中国人民热议,“非遗”一词在社会层面得以快速普及。同年,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荣列榜中。2006年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收获热烈反响。同年迎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精神家园的高度。

    一、什么是“非遗”

    文化遗产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此后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级意义的文化遗产,人们发现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大多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突显的是西方中心论的世界遗产观。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平等,对此全球开展了一场关于文化遗产权利的隐性的争夺。广大非西方国家争取的是让排除在西方价值观以外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大范围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后,世界遗产明确为三种形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可细分为五种形态: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比如二十四节气;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比如刺绣。非遗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二是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唱山歌这一民俗活动为例,除了山歌的内容、唱山歌这一行为,开展这一活动的固定场所也包含在非遗的概念里。

    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逐渐注意到“物”背后蕴含的内在精神。这也是非遗可以上升为精神家园的原因。从表面上看,非遗是一项项手工艺,一个个民间节日,一部部民间歌谣,但从实质上看,这些表象形态背后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比如,一种手工艺可能蕴含着某一民族对于天地自然的态度、对于物我关系的认识;某一节日可能展现的是一个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伦理观、道德观,与西方宗教节日、历史节日不同,中国大部分节日反映的是祖先从宇宙运行规律中领悟到的生存智慧。又如,一支歌舞可能蕴含着一个民族重视生命的人文理想、美学风尚、情感追求;传统服饰上的每一个纹饰都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祖先记忆,诠释了祖先创世的过程。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非遗是展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重要载体。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