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在世界主要创新榜单上的位置
探讨中国在全球主要创新排行榜中的位置,并以此了解我们距离科技强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及需要弥补的短板,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定位。
(一)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稳步上升
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全球创新指数(GII)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指数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编制,旨在评估全球130多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其评估范围涵盖知识和技术产出、人力资本与研究、商业成熟度、市场成熟度、创意产出、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涉及80多项具体指标。
从2012年到2024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12年,中国排名第34位,到2022年上升至第11位,2023年排名第12位,2024年再次回到第11位。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15的国家中,既有英美等创新大国,也有瑞士、瑞典等创新小国。这些国家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创新投入和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基础研究深度、高端科技人才密度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二)从科技创新集群层面看,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科技创新集群是全球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国家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2024年9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超过2023年的24个。这一成就表明,中国在区域创新集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中,日本的东京-横滨集群位居首位,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上海-苏州(长三角)排名第五。此外,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也表现出色。这些集群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更在创新生态、产业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创新集群在高端技术密集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国际创新合作深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三)从城市层面看,中国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科研实力快速提升
从城市的视角审视,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窗口。该指数基于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量,反映了各国在技术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
2024年11月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显示,北京连续多年位居榜首,上海在2023年超越纽约,跃居第二位,南京和武汉的排名也快速上升。此外,中国在化学、物理学等特定领域的城市排名表现突出,显示出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
(四)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国际对比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R&D经费投入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弗拉斯卡蒂手册》,R&D活动需满足新颖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和可转移性五个条件。中国R&D经费投入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增长,从2013年的1.1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4万亿元,人均R&D经费提高到约46万元。R&D经费投入强度(占GDP比重)也从2013年的2.08%提高到2023年的2.65%,接近OECD国家2.7%的平均水平。尽管我们在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投入。
(五)从诺奖获得者情况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其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的实力。从1901年到2024年,全球共有870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华人获奖者仅有9位,中国大陆仅有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比之下,美国共有392人次获奖,英国95人,德国74人,法国37人,日本17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布的差距,反映了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