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龙倩: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要义(2)

三、坚定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聚焦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的有总有分、上下贯通的逻辑体系,以及其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即高度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来看,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是我们衡量一个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决定一个文明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强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切。在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中,前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回答了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政治保证、哲学根基、根本途径、使命任务的重要问题,是我们要学习领会的重点。

(一)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关于新时代文化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观点,比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在文化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都是关于文化领导权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可以说,一部党史就是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历史,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哲学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改过去把文化放在相对次要位置,而是放在治国理政的关键地位予以考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文化”一词出现高达58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方位、全社会的领域中反复论及文化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哲学依据,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这一重要论述通过揭示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经济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依据。

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深刻、是否能长期指导实践,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能不能上升为哲学层面的自觉。所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也就为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文化重要性提供了哲学根基。我们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其实强调的就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并且不仅是直接的、现实的,因为文化能够超越时空,所以还是绵延而持久的。

(三)根本途径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形成机制正是“两个结合”。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可以把“第二个结合”看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具有非常重大的关于思想解放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词:一是“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又一次”,也就是相对于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而言的;三是“思想解放”,即对“第二个结合”的一个定性层面的表达。思想解放的目的,就是解放思想,即破除一种错误的思想,确立一种正确的思想。“第二个结合”要破除的就是错误的文化观、历史观、文明观,要确立的就是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独立自主,即文化主体性。也就是在这一层面上,“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沃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也从侧面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中国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能不能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而相比于“第一个结合”的时代背景,即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我们今天把文化从一个背景性质的位置中抽离出来,并与“第一个结合”相提并论,根本原因就是时代发生了变化。这一时代变化意味着,我们要在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在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更有理由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

第一,人文精神。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传统文化自信的源头特质。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一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中,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这些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们在面临以自然灾害为代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时的那种不逃避而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自信。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美阐释了这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不仅是儒家之孔子,更是中国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奠基文明、教化众生。孔子是怎样奠基文明的?那就是“删定六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经典,比如《周易》用一段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了庄子,这种人文精神又被丰富阐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

第二,包容创新。文化上的人文性与自信的特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必然是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产生的原生性、原创性的文明,也一直在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并没有因为最终走向封闭而灭亡。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我们也始终保持着文化与文明的主体性。

在创新性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比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统一后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谈玄”,隋唐时期外来文化的盛行与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到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清代出现更加重视考据与实事的朴学,再到近代的三民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见,我们今天谈论文化主体性,其实是站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的时代脉络角度上来谈的。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形态会发生变化?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前进道路上总是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这种文化形态的转变是我们民族在理论层面对时代课题的回答。所以,中华文明称得上兼收并蓄与历久弥新。

第三,天下情怀。天下情怀指的就是由爱家而爱国、由爱国而济天下,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天下情怀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智慧,即只有达到天下的层次,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合作、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天下不是一个疆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我们民族特有的道德秩序和文化想象,也是我们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与全球文明倡议的文化根基。

2.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

革命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创新、传承、发展而来的。顾名思义,革命最主要的特点应该就是变革。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苦难深重,还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适应变革的强大内核。放眼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这般如此重视变革。“革命”两个字出自《周易》,讲的就是怎样变才能够达到顺天应人的效果。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改革、变革、变法,比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以及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等。我们民族的这一重视变革的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被发扬光大,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体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说“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的原因。

(四)使命任务

文化的建设从来都离不开使命的感召,而文化使命就是我们在看到文化推动人类进步、引领社会变革、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想要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创造的自觉意识。新的文化使命的概念,最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时提出的,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释了新的文化使命的具体内容,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总而言之,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根源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