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方位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一,大力提振消费,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一是提高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二是优化消费载体,持续打造大运河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中关村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完善公园、场馆、演艺空间等周边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国际消费枢纽建设。三是焕新商品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新能源车、数码产品等绿色、信息消费,加强老字号品牌创新、集合展示。四是扩大服务消费,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五是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六是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提高投资效益。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绩效评价,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创新投融资模式。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
(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发展质量,增加中小学学位2万个。二是支持在京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属高校一校一策分类提升,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加强职业院校建设。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是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央地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九大专项攻关行动。三是围绕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领域再布局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四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谋划新一轮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年行动,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设。五是支持科技园区建立事业企业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形成集群效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三,筑牢首都人才竞争优势。一是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集聚战略科学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二是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升级优秀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推动各类政策和项目向青年倾斜。三是推动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创新高级技师培育机制,加快打造产教融合基地,鼓励高校与产业园区、链主企业联合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四是健全人才落户机制,全方位做好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让海内外英才在京安心顺心。
(五)着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
第一,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一是聚焦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谋划打造一批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聚焦工业母机等领域,一链一策加快产业链延伸布局,发挥链主企业关键作用,促进产业集群梯次发展。
第二,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是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未来能源等20个未来产业。二是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三是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四是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快商业星座组网等试点示范,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第三,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一是提速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二是激发数据要素活力,加快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农业社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工业社会,最核心的是资本;现在,进入数字社会,最核心的要素是数据。三是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医疗、教育、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四是推进双智城市建设逐步向平原新城和中心城区延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